《茶馆》作为一部话剧,打破了传统“三一律”的局限,将故事场景限定在了裕泰茶馆,上场人物七十多人,三幕剧的时间横跨半个世纪之久。但读来却不觉得杂乱,仿佛本就应该如此。事实上,泡茶馆儿是老北京人特有的一种习惯,人多也不足为怪了。
读完《茶馆》,我感受到老舍先生塑造人物性格的高超水平,例如精明圆滑的王利发、正直善良的常四爷、心狠手辣的刘麻子……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幕幕落。
第一幕幕落
[康六带着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
康六 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的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 我,我……(说不出话来)
刘麻子 (跑过来)你们回来啦?点头啦?好!来见见总管!给总管磕头!
康顺子 我……(要晕倒)
康六 (扶住女儿)顺子!顺子!
刘麻子 怎么啦?
康六 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
庞太监 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静场。
茶客甲 (正与茶客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时值戊戌变法失败,庞太监此类人气焰倍增,想要找个姑娘。可怜贫农康六为图生计,为少一张嘴,为多些两银子,竟要把女儿给卖了。这女儿得知了消息,竟昏了过去。可这庞太监却说了一句:“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足见此人冷酷无情。此话一出,静场,这种安静正如戏子唱到了高潮,却将将停下,一则吊足胃口,二则场景需要。这话便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去,未免不会倒吸一口气。此时茶客甲一句“你完啦”,寻常人只道:此局输了。然此情境,这一句“你完啦”似乎别有深意,是谁完了?是康六,康顺子,刘麻子亦或是庞太监那颗漠然的心?
第二幕幕落
[“大令”进来:二捧刀——刀缠红布——背枪者前导,手捧令箭的在中,四持黑红棍者在后。军官在最后押队]
吴祥子 (和宋恩子、老林、老陈一齐立正,从帽中取出证章,叫军官看)报告官长,我们正在这儿盘查一个逃兵。
军官 就是他吗?(指刘麻子)
吴祥子 (指刘麻子)就是他!
军官 绑!
刘麻子 (喊)老爷!我不是!不是!
军官 绑!(同下)
吴祥子 (对宋恩子)到后面抓两个学生!
宋恩子 走!(同往后疾走)
已是十余年过去,正是内战之时。此幕中,上幕里康顺子的下场有了交待。到底成了庞太监的人,只是庞太监生前那样嚣张,最后竟是被几个侄儿给饿死的,让人唏嘘不已。康顺子投奔到这儿来,还带着个孩子。这幕里,因为战乱,第一幕里那些个人物,下场不一,让人不得不感叹。刘麻子还干着拐卖人口的营生,两个逃兵老林老陈,想花大洋买个媳妇,尔后交谈中断。意外被宋恩子、吴祥子敲诈了一笔。你看那四人,吴祥子、宋恩子、老林、老陈,看到军官来了,一齐立正,让人觉得虚伪。前两个无事可做,“领导”来查却表现得恭恭敬敬;后两个,明明已是逃兵,却在那装模作样。此这两个老特务,最是油滑,趁火打劫,倒还秉着“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原则,满嘴说胡话,最后还想拉上两个不相干的学生,为他们背黑锅。这军官,也是个昏庸之人,不分青红皂白,就绑了人去。私心里觉得,纵使刘麻子拐卖人口,理应受到惩罚,然而将一个不是逃兵的人冠以“逃兵”的称号,颇有些荒唐。退一步,若是此人本身就犯了大过,倒也死得其所,可那些学生呢,手无寸铁分明什么也没做,只因小人几句谗言,就被诬陷了,岂不委屈?有多少看见的,又有多少看不见的?战乱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第三幕幕落
……
丁宝 处长,我可以请示一下吗?
沈处长 好(蒿)!
丁宝 这儿的老掌柜怪可怜的。好不好给他作一身制服,叫他看看门,招呼贵宾们上下汽车?他在这儿几十年了,谁都认识他,简直可以算是老头儿商标!
沈处长 好(蒿)!传!
小刘麻子 是!(往后跑)王掌柜!老掌柜!我爸爸的老朋友,老大爷!(入。过一会儿又跑回来)报告处长,他也不是怎么上了吊,吊死啦!
沈处长 好(蒿)!好(蒿)!
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清秋,民众缺粮。这幕里:小刘麻子介绍了丁宝来裕泰茶馆;康顺子遭庞四奶奶威胁,离了茶馆;老师罢课、教员遭打;王利发儿媳妇及孙女出逃;秦仲义、常四爷、王利发小聚,感叹时局。且看那沈处长,穿的是威风堂堂,空有一副皮囊,只会说个“好”字。听闻王掌柜上吊死了,也是一句:“好。”如木偶一般,没有感情,这不是淡然处之的旷达性情,而是无情与冷酷交织的漠然。只是叹息这王掌柜,守着裕泰几十年,最后倒应了“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虽说话有些圆滑,性情却是极好的。可这下场,未必不好,难道真叫他“招呼贵宾们上下汽车”?
有人说,茶馆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谁说不是呢?其实每一个小场景,都是社会的缩影,都映射出人情冷暖。这三个落幕极具戏剧化,但剧中不仅仅只写了这些个有些丑陋的场景,有一些场景也是很有人情味的。比如第一幕中常四爷请了一个乡妇和小妞吃烂肉面,第二幕中王淑芬收留康顺子和康大力,又如第三幕中不顾庞四奶奶的威胁,送走康顺子……
《茶馆》,用三幕剧串联了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在三幕剧中似乎彼此独立,而又彼此关联。以几个小人物的老去并后代的兴起,来展示三个时代,也送走了这些时代,独具创意,也难怪有人说:“《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