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朋友圈你看得到吗?

Chapter1//

微信的好友分组这个功能很神奇,

自恋傲娇的人把它设置为:

没我美的

比我丑的

暗恋我的

陷入爱河的人把它设置成:

我喜欢的人

除他以外的人

到处撒网的人把它设置成:

捕捞难度系数8分

捕捞难度系数5分

捕捞难度系数3分

备胎

大多数人更多的只是简单设置成:

老板、同事、同学、普通朋友、死党、恋人、家人…

好友分组就像是一层过滤网,

通过它达到把个人生活和工作隔开,

把私密心事和共享状态隔开。

保护了自己的发言欲,

也没有太限制自己倾吐的自由性。

那些发给不同人看的朋友圈,让不同的人看到了我们想展示给他们看的一面,从而建立起了我们不同的「朋友圈人格」,

朋友圈也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圈子」。

也正因为这样,有些小心翼翼编辑出来的朋友圈,小部分人可见却等不到回应,会让发出来的人感到失落。

发后就感觉自己「矫情」或「神经质」,没过多久便删掉。

所以有一天我发了一条状态:

在社交网络发那么多状态,

最后还不是都要隐藏或删除。

久而久之朋友圈发得越来越少,

发关乎自己情绪和处境的朋友圈更少。

甚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反而更热衷于没有太多熟人的其他平台。

由于朋友圈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反馈的机制,

「虚拟的自我」往往很脆弱,

每一条动态都把自己推向了剧场表演的中心。

所以更多的时候都在想别人会不会喜欢、会不会产生兴趣。

很多人发一条朋友圈之前,

先在很多张图里面精挑细选,

流水线式走一遍多软件P图流程,

再反复斟酌配上有意思的文字。

这样做的人渴望得到很多的关注和评论,

建立一种「真善美」的形象,

他们的好友分组不是很多,

不可见的分组也比较少。

也有一些人非常随性,

发朋友圈的次数本身就少,

发的时候还简单粗暴,

一句话甚至都没有,只有配图,

再或者只有一两个随性的表情。

他们狂拽炫酷自带吸引属性,

看似很口语没有文风的语言,

但胜在勇于表达自我,

作为朋友圈的一股清流往往能收获很多点赞。

他们的好友分组不是很多,不可见的分组基本上除了家人其他没有。

而两者综合的人似乎更常见一些:

时不时画风就开始突变,敏感矛盾又精分。

不想在朋友圈传递负能量,可是经常性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下一秒总会讨厌上一秒矫情的自己。

他们的好友分组很多,不可见分组依据发的那条朋友圈而定,可以说是朋友圈的戏精,相当的精(jing)力(pi)充(li)沛(jie)了。

Chapter2//

小时候骗父母没钱,

长大了骗父母有钱。

同样:

小时候哭着骗父母身体不舒服要抱抱,

长大了笑着骗父母一切都好不必担心。

所以在微信好友分组「家人」那一栏里,

他们能看见的全是好的那一面。

要是你发一条暗示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困难的朋友圈,他们看到后立马就会给你打电话,甚至连夜赶到你所在的地方来。

你明白不让他们担心才是你最该做的,

他们的安慰还会让你产生自责心理,

你也明白自己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要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

所以你不会让他们看到。

如果你呼朋唤友去蹦迪,

在鱼龙混杂的酒吧深夜买醉,

他们看到后会紧张会不安,

夺命连环式的call你快点回家,

一整夜都睡不好。

你明白他们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

但你偶尔太需要发泄和疯狂一次了,

也觉得自己会保护好自己,

所以你不会让他们看到。

这种好友分组和设置不可见对象,

何尝不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因为太过于重要,

所以屏蔽掉所有的矫揉造作和虚假狼狈,

只留一方乐土给他们欣赏。

昨天和橙子聊天时,

她说有一次和男朋友吵架,

一个人提着行李箱去赶飞机。

结果司机半道上有急事撂了挑子,

晚上还特别不好打车,

等她赶到机场的时候飞机已经起飞了。

无助的她一个人哭了好久,但她屏蔽了家人和我们几个好友,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们这件事,

她摇摇头说:

你们都在别的城市,

告诉你们不仅会增加你们的焦虑,

对我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想等事情解决过了再说。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

对方愿意赤裸裸的面对你,才是真的爱你和相信你,却忘了真正想对你好的人,每一个细节都在为你考虑。

也许你们不会天天联系,可一条简单的状态,对方就可以察觉判断出你的近况和并不好的情绪。

Chapter3//

Anda特别喜欢旅行,

大学期间靠做美甲存下一些钱,

毕业后独自去了很多个地方。

每到一个地方不仅品尝当地的美食,

还会去欣赏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然后拍下很多照片打包发朋友圈。

直到有一次班级群里聊天,

谈到各自毕业后的工作状况和处境,

一位女生酸溜溜地说:

那肯定是属Anda过得最滋润啦,

看她每天发的那些朋友圈,

一边旅游一边享受美食。

哪像我们在生存线上挣扎,

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就是不一样。

群里立马变得安静许多,但还是有几个人发着「6666」的表情。

Anda看到后生气之余退出了群聊,并把那个女生和跟着回应的几个人单独拉到一个分组里,然后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本以为分享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

但没想到在某些人眼里成了炫耀,

我发状态不是为了张扬,

只是想告诉你们:

哪怕我们不常联系,也想让你们知道我一切无恙。

既然你们不想看,那以后也不会再看到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没办法做到对待同一件事观点一致,

更没办法让身边的人都喜欢自己。

在明白这一点后,朋友圈似乎无形中栓上了很多条枷锁,每一条都提醒着我们要谨慎,对那些会嗤之以鼻的人和志同道合的人分成不同的组。

一边保护了他们的眼睛,

一边维护了自己的玻璃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要电话号码变成了加微信,

很多人在加了微信后没有下文,

缺了备注日后都很难想起来谁是谁。

微信好友上千,

平时经常联系的还是那么几个,

少了足够的交流,

看朋友圈就跟逛菜市场一样:

种类颜色繁多,但与自己有关的或者有兴趣的寥寥。

每个人也都是自己微信的统治者,

不管愿不愿意,

总会在一些场景下对好友列表进行「分类管理」。

这种分类实质上是心与心之间距离的划分:

有渐渐疏远的,也有越走越近的。

划分出的类别越多,

只能说明考虑的因素太多,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层次越复杂,

也一定生活的并不快乐和很累吧?

如果好友全都是「好友」,不用分组不用分类,那该有多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睡不着,随便拿出我的小零钱包,一支铅笔,只想赶走糟糕的心情,画画真的可以做到!不管画的好不好,像不像,就要那份专注的心!
    悠闲的小谁阅读 205评论 1 1
  • 本想今天休息一天,不想再写东西。第一是因为头晕,估计是这几天晚上睡得迟;第二,是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反正不想写。 重...
    丑妹电影阅读 303评论 0 0
  • 今日的清晨,朋友圈里疯狂的转发着《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打开阅读,通过朋友圈的叙述知道是一份...
    老郎阅读 374评论 0 0
  • 窗外的雨一阵阵打在玻璃上,像爆炒豆子搬热烈。天空阴沉沉的,偶尔,划过天际的闪电瞬间耀亮暗沉的天,伴随着沉闷的雷声,...
    谣言疯语阅读 567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