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在北美》雪漠
关于吃饭,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外出吃饭必然会随身带上碗筷——我们称之为“钵”。即使到了北美,我们依旧保持着这种习惯。之所以这么坚持,是因为考虑到饮食卫生的问题。你知道,中国有很多人就是不注意卫生,喜欢偷懒,又经常在外面吃饭,结果得了肝炎。有时不是乙肝,常规体检验不出来,但同样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还会传染,所以,我们奉行的宗旨是,宁可麻烦一点,也要保证饮食卫生。否则,我们经常在外考察,身体健康就没有任何保障。有人喜欢买保险,像重大疾病险等,这也很好,也是一种保障,但我更愿意在生活细节上谨慎一些,毕竟,就算得到了巨额赔偿,有时也治不好病。所以,最好的不是谋求财富,让自己能看得起病,而是调整自己的各种习惯,让身心健康一些,尽量少生病。中医称之为“上工治未病”。中国人的老祖宗确实了不起,只要学好老祖宗传下的宝贝,很多人生中的灾祸都能避免。
但美国人显然没有这个意识,在美国,我们的卫生习惯变得非常扎眼。刚开始,我和陈亦新还能非常自然地拿出碗筷,后来实在经不住所有人疑惑的眼神,就默默地把它们收起来——我们总不能告诉他们,我们怕你们这里的卫生不过关吧。而且美国的街道很干净,大街上都那么干净,何况饮食场所?不管答案如何,我们都只能入乡随俗,免得让别人生起烦恼。有人问我为啥要带“钵”出来吃饭时,我们也不好直说,只能胡诌一个理由:在乡下吃炒面时可以用,问题是一路走来,我们没有看到哪个地方在卖炒面。这或许也是中美文化差异之一。
和睦邻分享
非常记得小时候每次都会拿着碗去外面吃米粉,仿佛是昨天的事,那时候这样做的人并不少,很自然很正常。那时候也没说什么提倡环保。可惜那个自带餐具的美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虽说提倡环保,但如果你还拿着碗去外面吃饭,哪怕看起来再不卫生的店,也一样显得特别奇怪,矫情。我们用的那些消毒碗筷和一次性碗筷,很多报道都说不合格,这个问题不断有人提,却从未看到有人解决。我每次就想,别想那么多吧,眼睛一闭心一横就吃了。昨晚还在淘宝搜了半天“便携餐具”,没有找到方便又不招摇的途径。呃,只能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吧??。。。
关于读书群的思考
才发现从26号起我的日期全部都写错了,还好也没有人发现,是不是该谢天谢地幸好没人看?
樊登讲,最开始他发现了很多人想读书,但想来想去就是没读的这个矛盾,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他发明出来的方法是做成ppt,发邮件,一年50本,收费300元,还有不少人买。很快他又发现,买了的人,还是不读。如果他沉迷于自己发明的ppt方式,他现在可能还在推大家来买他的ppt,也会有不少人买。但他决心要突破“想读不读”的这个难题,后来才有现在樊登讲书的模式,然后才有千千万万的人收益。
我有几十个读书群,但我基本不看,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不退群完全是照顾群主面子。群管理员孜孜不倦地每天坚持发送书中的内容摘要,也有群员会坚持朗读,这种精神是非常可嘉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能有所突破,不然大都做成了自娱自乐的鸡肋。但怎么突破?这是个难题,还得不断学习。有时候我还想,樊登都做的这么好了,没我什么事了,我想放弃,不用再考虑别人爱看什么,只读自己最喜欢读的那些书去。但雪漠老师也不同意我们这样做——只顾自己乐呵,不去关注别人,就是“焦芽败种”!
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当然不用咬牙,我是非常心甘情愿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我写了好些年的随笔,从博客到微博到简书还有qq空间,几乎都没有读者,都是自说自话,如果不是超级特别的享受,那是绝对难以坚持的。
我自己这些年主要读的是心灵哲学,其次是感情,婚姻,教育,后面会偏向于人文,但会考虑大家的兴趣点,涉及面广一点。有了兴趣,再深一点,时间长了,再深一点。
希望大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点,比如对教育感兴趣?或者对“认识自己”感兴趣?或者对两性感兴趣?也希望大家提出最感兴趣的方式,图片?短文随笔?故事?视频?
我想了解一下,理一下后面怎么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