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幸福的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把不同的幸福感来源整合为一种尺度,比如钱。第二种是采用主观满足度评分,比如我比较喜欢钱,满足度为5,或者我比较喜欢女色,满足度也为5,既然有了数字,利用数学统计法,可以得到一些非常严谨的结论。第三种是现有心理学领域最常用的神经科学方法。通过仪器记录大脑在某些状态下的神经活动模式,或者体液浓度来估测幸福感。
这三种研究幸福的方法,或者说估测幸福的方法,各有利弊。无论它是否科学,它最主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衡量幸福的尺度。衡量幸福的尺度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满足度。当然也可以是大脑在兴奋状态下,分泌的多巴胺浓度。但问题是用这三种方法估测出来的幸福感,是否科学呢!满足了某个指标我就幸福了吗?我们主观感到幸福,是不是就是真的幸福了呢?比如,印度人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但客观上大家可不这样觉得。
其实我对于这三种估测幸福的方法置疑之处并不在于它是否科学。不同的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不同,幸福有很多不同的可能。主观的幸福和客观社会评价的幸福是两个不同概念。
其实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心理学中的量化问题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所有心理学家梦寐以求的,看似科学的方法,其实也好不了多少。心理学的研究是在控制一些条件,然后问你关于心理学的一些问题,最后记录下来,这就是整个研究过程。
初期的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然后是韦伯,他是一个出生于生理学的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的基础上,发现了费希纳对数定律,创立了心理物理法。这些流派都因为心理现象的特殊性,不做直接的研究,只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来间接推测心理现象,甚至有的流派根本不承认心理现象的存在所以心理现象的量化一直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