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能力,喜欢自己成为有能力的人,可以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大业,满足实现自我的成就感。而每个人对能力的理解又不相同。在现今这个以外在成果来定义成功的社会,通常,可表露于外的能力比较容易被认为是重要的,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社交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等。作为一个喜好静谧独处者,我却认为,独处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虽然不容易。如詹宏志所言,“独处比我们想像的难,也比我们想像的有力。 ”
怎样才是独处?一个人躺在床上刷屏,是不是独处?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是不是独处?一个人在网上阅读是不是独处?一个人打球、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品茶,这些又算不算独处?
广义上讲,独处是将自己抽离人群,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和自己度过的一段时间。可以是散步、阅读、跑步、 听音乐、看电影、写日记,或回归大自然,听鸟叫、闻花香、观海浪…
周国平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当我离开喧闹和浮躁,静心独处时,我可以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对话。思考、反省、重新认识并调整那个内在的真实的自我,第二天开始继续面对新一天的生活。
久而久之,我发现独处的确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促使人进行深层思考及自我反省的能力,一种帮助人探讨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而这种不易见的内在能力却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
独处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詹宏志说,“独处与独立思考,是一体的两面。现代人不但没有机会独处,不懂得独处,甚至用各种方法逃避独处…正是因为缺乏独处,不懂独处,现代人失去了从自己的经验发出思索的机会,只好不停地进入人群,去确认其他人是否和自己想得一样。” 频繁的人群交往,剥夺了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别提深层思考。
爱默生也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 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 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
可以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深层的独立思考。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 盖茨,在管理微软期间,开始了他著名的“思考周”。每年他会安排一两次独处的时间,远离员工和家人,专心进行思考,以调整公司的方向。 他的第一本著作《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就是在此期间诞生;也是在思考周里,著名的 “互联网浪潮”(Internet Tidal Wave)备忘录产生。
脸书执行长马克 扎克伯格以及苹果公司的前辈乔布斯也同样有这样独处思考的习惯。
独处可以使一个人进行有效的自我反省,是生命成长的必须。
自我反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自我对话”,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透过这种对话,来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将我们生命中遇到的各样难题作为对话的题目,对问题解答的各样启示会自然浮现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但你觉得沮丧时,你可以问自己,“使我沮丧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是,今后该如何改进以避免错误。如果自己没有错,是否是对方做错了什么?若是,你是否愿意原谅他/她?如果双方都没有错,那么支持你这种感觉背后的想法是什么?这种想法是对的吗?… ” 问题还可以继续下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找出问题的核心后,答案自然显露在眼前。
周国平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独处使一个人获得成为真正自己的自由。
一个人独处时,不必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不必在意是否说错了话,不必迫切希望被別人接納,而磨滅自己的稜角,隱藏自己的個性。这时,他可以撕下面具做真实的自己——良善的抑或是丑陋的。那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的释放。
叔本华说,“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强纳森 法兰岑在他的《如何独处》中指出,“在世界里头,不管我们与外界有多少连接,我仍然要有跟全世界都隔离的机会,或者我应该要有一种勇敢、敢单独一人,跟其他世界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样的权利。”
远离人群而走向独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它不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能力,而且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也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养分,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养分。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与人群隔离的勇气,拥抱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