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火山的时候,看到了范湉湉的一段演讲,她说,做更好的自己,你给谁看………听到这句话,一个冷颤,是啊,无数的鸡汤都在告诉我们,做更好的自己,可是然后呢……
《你就是答案》书中也在强调,相比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做自己更重要。
在书中,找到了自己一直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何人际关系很差,比如,为什么不自信,为什么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妈妈的缺点。
回首童年,寻找来时的路的途中,就会慢慢的发现答案。
80后的我,出生资源极度匮乏的穷山村里,从小被父母寄予了无比的希望,因为生活的不容易,因为穷,还想满足那颗极度自尊的心。在读书的那些时日,甘心放弃所谓的自我,几乎所有的精神成长。因为只有好的成绩才能让父母看到希望,那样,生活着才会有盼头。然而,人生漫长,求学时光毕竟短暂。在最需要爱护和自我成长的岁月里,我的内心不曾真正的快乐,因为,我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我不想父母的辛苦白费。现在想来,穷人的思维,大抵如此吧。
追本溯源,能够想起来童年时光里的爱的温暖实少的可怜,以至于在成年以后结婚找对象最大的要求是能够对自己好,至于最重要的对爱的感受,似乎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小时光里岁月,经历的时候总觉得太过漫长。因为想要与父母尽可能的靠近,所以把自己变得特别乖,特别懂事,从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血浓于水的感情是肯定的。在一本书中看到,对于我们,是牺牲品的牺牲品。说的甚对。
从前,因为过往的经历实在太不好,总是刻意的去忘记,以至于姐妹们聊起从前,自己竟点点印象都没有。
因为没有珍惜每一个当下,总是在期待着未来,把自己困起来,画地为牢,时间久了,走出去的勇气都没有,胆怯自卑,对于人生美好的事情,连大胆的想一想都不敢。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久而久之就真的没有了,连想都不敢想,又怎么会有。不敢承认自己的情绪,不敢做自己。
似乎成年以后的问题,都可以在童年里找到答案。当你勇敢的面对那个支离破碎的自己,去找到问题的根源的时候,抱一抱曾经那个受伤的自己,就算彻底的与过去再见了,心结也自然而然就解了。
勇敢的面对自己,不论他是否足够强大,是否完美,是否和当下的年龄匹配,当你认可他,爱惜他,保护他的时候,他一定会越来越真实。
电影《千与千寻》,千寻与汤婆婆签了工作协议之后,给她改了名字,将千寻改为千。如果不是白龙先生让她将自己的本名收好,无论她怎么努力,也都将回不去原来的世界。白龙先生也通过千寻想起来自己本名而有可能回到原来的世界。
找到来时的路,让自己成为自己。
回想从前,很多时候如果能自己更坚持一些,或许现在就更能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生孩子是自己最坚持的一件事情。因为不自信能带好孩子,能给他一个更好的未来。也因为,就是不想随大流,也是一种叛逆吧。32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也许身边的人都不理解,而我自己知道,这对于我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感谢这时遇见的这些好书,让我自己成长的同时,也为教育子女指引了方向。
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