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主题营招募的时候,我原本是不打算报名的。因为主题营的时间点刚好和我准备的一个考试撞车,如果参加第四期主题营,就意味着我得从本来就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分出一份给主题营。我当时做的取舍是“先全力应对考试,这次主题营先放弃吧!”
可是,报名截止前一天,我接到了牛牛姐的语音邀请,她对我说“前三次主题营都参加了,这一次也一定不会缺席对不对?”这个点真的是戳到我了,但犹豫不定时我只能回答她“让我先想想……”
接下来的晚上,我仔细想了想:报名第四期主题营,会占用复习时间,复习已经进入最后几天倒计时了,最重要的是这10天之内就有一天是考试的日子。平衡不好,结果有可能就是考试通过不了,主题营打卡也会失败。但若不报名,即便是接下来的第五期我也如期参加,那就整个五期来说,我也缺席了一期,我会有遗憾,我不想留下这个遗憾(可能真的是强迫症吧)。最后,我决定报名。
开营之前,我仔细看了一遍第四期主题营的规则(因为我没时间去听开营仪式了),发现是每天复述3个故事,我心里轻松了一些。这个强度不算大,如果单纯就“完成”这个程度来说应该没问题。我想着即便是考试复习过程中起来走动一下的时间应该也能把这事儿给办了。
然后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一天起跑”,前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内容,避免临时赶时间没有缓冲余地。
正式打卡是9.17,我9.16就开始准备第一篇打卡,9.17早上起来直接打卡,白天有空再准备9.18的内容,如此循环,操作起来基本还算是有条不紊。唯一的缺点是:打完卡就撤,和群里的伙伴们互动为零。甚至在自己拿了一篇“今日优秀”,伙伴们都@我的时候,我也是24小时之后才看到的。(抱歉,看到的时候,本想冒个泡跟大家说一声谢谢,但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了,新的话题不好意思打断,所以我就又沉下水去了。)
接下来,我说一下第四期主题营的收获吧!
1.准备多充分都不为过
我计划的提前一天起跑,原本已经为可预见的临时事件做了一个缓冲带。但我还是低估了事情的不可预见性。
我前面提过,主题营10天里有一天和我的考试日期相撞,所以,我预留的缓冲带就是为了这个。可是,我没料到考前一天的预备的复习内容会花那么多时间,我也没料到考完试当天赶回家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导致预留的缓冲带不够用,考完试当天的打卡几乎拖到了最后一刻。
我在《精要主义》这本书的故事分享中提到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在争夺人类史上到达南极第一人探险活动中,斯科特准备不充分,最后惨死途中。
我这次准备不充分,虽然不至于“要命”,但也把自己弄得足够紧张了。所以,就“准备”这件事来说,越充分胜算越大,多充分都不为过。
2.相信时间的力量
这是我参加的第四期主题营,总计写类似的分享写了40个(每期10个),第一次拿到“今日优秀”。
第一期主题营,我对“今日优秀”是有执念的,心里不停地问“为什么没有自己!”也去看别人的“今日优秀”,试图去找有哪些不一样。可是,看来看去(也看了很多总结),发现还是get不到那个点。最后,终于不再有执念了,想着或许自己笨,领悟不到精髓,那就那么一次一次的写吧!先完成再说。结果这一期意料之外的拿了一次“今日优秀”。
李笑来老师在《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里提到学习方法这回事儿,说他父亲,钟道隆,俞敏洪,李阳等等,学外语的方法不尽相同甚至相悖,但最后都学得很好。根源在于他们都很用功,所以,和用功相比,学习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自认不是聪明人,别人的技巧看了很多,也试着照着学过一段时间。但因为“窍门”太多,今天试这个明天试那个,反倒没什么收获。
所以,有时候“一根筋”一些反倒好一点,别问什么时候会出效果,先坚持做下去,效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3.努力原本就是应该的
主题营期间,我去参加了一个考试,进考场前检查的时候,监考老师对我说“你好励志哦!”我愣了一下,看她盯着我肚子,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她指的是我大着肚子还去参加考试。
可是,我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励志”,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因为我在类似的考试中见过很多女性大着肚子参加的,进考场前还给孩子哺乳的。这些人面临考试的时候,和其人没有任何不同,都是想通过这个考试而已,只是恰好在这个时间点怀孕了或者刚生完孩子。
在我看来,不管我们处于什么状态,什么阶段,只要是想着让生活越来越好,努力就是一件本应该的事,不必歌颂。
最后,一年读书营的时间已经走过2/3,在第四期主题营终于想通了一件事:付费只是让我多了个机会,最终的成长还是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