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常梦见你//还是毫无头绪//外面正在下着雨//今天是星期几//But I don't know//你去那里……"
戴佩妮的《你要的爱》和《流星花园》,不知道是谁成就了谁。
总之流行在2001年的那个春夏之交,留在那个年代的记忆里。
当《流星花园》在大陆火热联播的时候,我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正在备战21世纪第一场高考。
当时也只有在吃饭的时候,一边拿着饭盒扒拉着白米饭,一边瞅着校门口饭店电视上随机播放的剧集。
没空也没胆去追剧,想想看,四五月份了,离高考不到三个月——纯纯的“敌军还有五秒抵达战场”,只有努力的投入到复习复习再复习的做题运动中去。
但是!
伟大的某某子曾经曰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考得好,没用。志愿报得好,才有用。
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看到漳州师范学院后面的另外四个字——龙岩分校,当时我还不是很懂龙岩在哪里。
请原谅当时的我对福建地理的不熟,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一个上知天文行星宇宙黑洞,下知台风地震形成原因,参的都是各大洲大国强国国是咨情;记得都是延安等大热门的革命圣地,怎么可能记得福建内陆偏南的闽西革命根据地,更遑论是祖国600多个市级中的一个。
当时没有想过复读,打包好行李,从早上七点半出发到下午四点左右,一路晕着十八弯的山路到了凤凰隔校区。
现在还能记得,下车点是在工业东路和凤凰北路的交叉口靠东的第一棵绿化树旁,真真是抱着树吐到泪眼汪汪。大学四年远程来回,基本就是这么晕着过去,晕着回家的。
从交叉路口往里走,穿过两侧的大大小的小吃店和食杂店,校门不大。
整个校园由着地形,开辟三条主干道。自东往西摆开。
通俗的叫法就是梯田校园。一条路联着一片楼房,即是路也是平台。
逼格高一点的称之为,三维全立体袖珍型丛林校园。
校门往右,上一个陡坡,是一列的教职工生活活动区,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餐厅。从老李头租来一辆自行车,顺着一餐厅,穿过近一米高的绿化带,一路斜坡骑行,经过门球场地,拐个弯,就是一个不长却更陡的下坡了。
技术不好的话,很容易撞上迎面而来的校园文化宣传墙。
技术好点的,如这一束灯光,倾泄下来,潇潇洒洒。
校门进来,直行的一条路,有点赤道分半球的感觉。呈弧形穿过校园,上半是生活区,下半是教学楼和运动区。分叉往左走的,就是直达教学区了。
校内没有河流湖泊什么的,唯一的一个凉亭能彰显书香氛围的,亭名也忘记了。能一下子有点亲近感的就是看到稀稀落落的竹子,隔着14号女生宿舍楼和这个凉亭。
14号楼的隔壁就是13号楼男生宿舍楼,至于后面那座男女混合的新宿舍楼是15号楼还是16号楼,我也忘记了。
这个校区,只有一处宿舍楼有门楣写名字的,想必是初建校时,老一辈为了便于区分而取的吧。
芳园,由两座宿舍楼围着一个庭院,联成片。这算是最有女生味的宿舍楼和楼名了。
芳园里面的楼梯是外置的,不像其他宿舍楼的内置楼梯。这种建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去了。基本上早期的集体楼房都是这么设计的。很少看到内置楼梯。可能是为了开阔视野吧。
我住在地势较低的13号楼的最低层,只有三间宿舍的一层。门口正对着几十级的台阶,尽头就是一餐厅了。
所以,每次吃完饭回到宿舍,就是看着其他同学三三两两拿着饭盒有说有笑的经过门口——我们的门口阳台安装有防护栏——满满的关禁闭的既视感。
而到了雨天,积水又是哗啦啦的从地势最高的餐厅那边顺着一层一层的台阶下来,最后都汇流到一层宿舍的前面,也是壮观的很。
因为13号楼一层前面有个下水井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