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

读完本文约需48分钟

书友你好,我是李晓愚。今天想和你分享一本书,书名叫作《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

最近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么一条内容,说咱们中国人一旦过了二十岁,血液里的中华血脉就开始觉醒了。喜欢拍花、拍云、拍落日,不再觉得金子土,而且还越看越顺眼。

我们中华血脉的觉醒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式美学的复兴。你想想看,从前几年衣袂飘飘的汉服,到这些年的马面裙,从二十四节气到印有中式风格图案的奶茶包装,都受到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可以说,中式美是无处不在的,包括建筑、服饰、绘画、书法、舞蹈,甚至为人的风度。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些各种各样的美背后,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呢?中式美学的底层思维逻辑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我还想请大家去想想这些问题:比方说,咱们故宫的后宫有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这三大殿的名称和筷子之间的美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还有,同样是画山、画水、画花、画云,为什么西方人把这样的画叫作“风景画”,而我们中国人却将之称为“山水画”呢?听完这本书之后,你不仅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可以掌握一套工具,去谈论美、分析美,提升你的审美力。

那这本书的结构也是非常清晰的,全书用思、气、神、意四个字,来统领十个中式美学关键词。那么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一一地解读。

一、思

第一个关键词是“思”。所谓思,就是美背后的思维方式。这个“思”非常重要,我后面提到的“神”“气”“意”,其实都是靠思维方式作为底层逻辑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实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是儒家的教化。那落到审美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礼乐传统。

01 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说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的生命体,人和自然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的朋友。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深深根植在中国人底层思维逻辑当中的一种宇宙观。为什么呢?中国古代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内陆农耕文化,我们每天都和天、地、自然在打交道。

一方面,我们是要仰仗自然的。大家可以去看“人”这个汉字。在甲骨文当中,“人”这个汉字怎么写?它是一个侧身的人,背是弯着的。为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仰仗天地,靠农耕而生活。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顺应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感受着大自然的节律,所以中国人对于天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图片

甲骨文中的“人”字

宋代有一个大儒叫作张载,他提出了四个字:“民胞物与”。“民胞”就是说世间的百姓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一部分、我的朋友。不仅与人相亲,还要与物相爱,整个天下人间充满了爱。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

法天象地

天人合一这样的宇宙观也影响了我们的艺术和审美,首先具体体现在法天象地。

所谓法天象地,就是模仿天地。在古人看来,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这一点也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当中。

举个小例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古人用的货币——铜钱。铜钱有什么特点?外面是圆的,中间是一个小方形——天圆地方。再比如,我们的围棋,棋盘是方形的,棋子是圆形的——天圆地方。而且这个棋子是一半白一半黑,象征天地之道,阴阳相生相克。

还有咱们中国人用的筷子,和日式筷子很不一样。日本人用的筷子比较短,而且筷头是尖的。你去观察一下我们中国传统的筷子,有什么特点?筷首是方形的,筷足是圆形的一方面暗合天圆地方,另外一方面也很实用。筷首是方的,握在手里头不容易滑,筷足是圆的,进到嘴里面非常圆转,不会戳到你,既美观又实用。这些都是天圆地方在我们日常生活小细节当中的一种体现。

模仿天地,还体现建筑物的命名当中。大家如果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不妨留心一下故宫后宫三大殿的名称。皇帝居住的叫乾清宫,“乾清”指的是青天朗朗。皇后住在哪儿呢?住在坤宁宫,坤宁就是大地宁静。皇帝和皇后住的地方,分别有天和地的含义。中间的那个宫殿叫什么?叫交泰殿。“泰”也是《易经》当中的一卦,是什么意思呢?天地交合,无限美好。

前几年有一部影视剧很火,叫作《甄嬛传》。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留心没有,那就是嬛嬛在甘露寺受尽折磨,终于能够回到紫禁城时,雍正在哪儿迎接的嬛嬛?不在乾清宫,也不在坤宁宫,在中间的交泰殿。为什么在交泰殿?交泰殿就寓意着天地交合,人间美好。

收天纳地

那第二点,天人合一还体现在收天纳地。所谓收天纳地,就是把自然引入日常生活,用天地之气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比方说中式园林,有很多的窗户。窗户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个窗户,窗外的美景会被纳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我之前讲过一本书,叫作《闲情偶寄》,是清代著名的生活美学大师李渔所写的。在这本书当中,李渔就提到了,西湖上的游船有一种独特的设计,就是会在船上开很多窗户,做成扇子的形状,这个叫“便面”。有什么好处?船在湖上行走,你通过这个扇形的窗户,就能把船外西湖的美景纳入船中,而且是移动的风景。移步换景,船慢慢走,一幅又一幅的风景画慢慢地改变,非常美好。这就是收天纳地。

再比如说中式园林当中,有一个独特的建筑构件,叫作栏杆。你可能说栏杆我们现代人也有,现代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我们的安全,不让我们掉下去。可是古典园林当中的栏杆,一方面当然也是保护安全,但同时栏杆也在鼓励我们跳下去。跳到哪里去?不是跳到湖里去,是跳到自然当中去。栏杆是一种凭借,人靠着栏杆,就可以与自然、与天地展开对话。

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栏杆”(阑干)是一个频繁出现的高频词。美人要倚栏杆,比如说“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杨玉环作为一个美人,要靠着栏杆。甚至连文人士大夫、将军也要倚栏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还有南唐后主李煜,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说的是不要去靠栏杆,其实还是想要去凭栏。为什么栏杆这么受到古人的喜爱?因为栏杆是一种媒介,它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和天、和地、和山、和水展开对话的媒介。

融天入地

那第三点,我们还可以融天入地。什么叫融天入地?简单来说就是把天的圆融入地的方。那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中国的艺术特别喜欢用曲线,而不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有冲撞的,而曲线是圆润的,是比较圆满的。

比方说中国的很多器皿,紫砂壶也好,陶瓷也好,其实都是在圆与方当中达到一种平衡,而且以圆润作为主要追求的目标。如果你去观察中式的家具,比如明式家具的方桌,桌面是方的,但是桌角的部分一定会被处理成弧线,非常圆润。一方面,手摸着这四个角,你会觉得很舒服,另外一方面,这种曲线也不会与环境冲突。这就是融天入地,把天的圆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当中去。

顺应天地

第四点叫作顺应天地。我们中国很多建筑、很多物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用自然的材料制作。前几年有一首歌很好听,歌词是“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关键是第一句,叫“青砖伴瓦漆”,这五个字一出来,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江南水乡的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黛瓦,砖也好,瓦也好,都是自然的材料。如果你去看吴冠中的画,青砖黛瓦和小桥流水、柳丝飘飘这种江南独特的自然风景之间非常融合。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顺应天地。

天人合一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器皿当中,它还体现在我们对人的审美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立身行事,也应当效法天。天有什么特点?天的运动是刚强劲健的,一年四季流转,哪怕到了最寒冷、万物枯竭的时候,也没有止歇。寒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过不久春又来了,生命的力量又开始崛起了,所以天是刚强的。君子也应当像天一样,哪怕你身处绝境,不要沮丧、不要失望,病树前头还有万木春。

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叫作“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天,我们还要学习地。地有什么特点?大地能够承载万物。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仅要自强不息,他同时应当具有一种包容性,他能够容纳命运的各种考验,也能够容纳其他人,像大地一样以德承载万物。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我们人的审美上的一种体现。

02 礼乐传统

“思”,也就是我们审美背后的思维方式,除了体现在天人合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那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中式审美关键词,叫作“礼乐传统”。

那什么是礼乐传统?《礼记》当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叫作“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乐传统来自儒家思想,乐能让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我们通过音乐、舞蹈,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大家融入其中。但是光有乐还不够,还要有礼。礼的特点是什么?在传统社会就是要告诉人们要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君主要做好君主该做的事情,臣子要做好臣子该做的事情。

那了解了礼乐传统,对大家旅游也会很有帮助。如果大家旅游的时候去一些宫殿,可以留心一下宫殿的顶。比如紫禁城当中,你会看到很多宫殿的顶上有很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叫作蹲兽。蹲兽不是你想用几个就用几个的,比如故宫里面,乾清宫,也就是皇帝住的地方,有几个蹲兽呢?九个。坤宁宫,也就是皇后住的地方,有几个蹲兽呢?七个。故宫当中最重要的建筑叫太和殿,那是皇家顶级建筑,太和殿上的小蹲兽一共有十个。为什么?象征皇帝十全十美。小蹲兽就象征着这个建筑的等级。

再比如说,如果你到北京去逛胡同,去看胡同里的那些宅子,尤其是过去官宦人家的宅子,你可以特别留心一下宅子前面的两对大石鼓,那叫门当。还有门楣上的砖雕或者是木雕,一般来说是两个成对或者四个成对的,那个叫户对。

我们有个成语: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有什么用呢?我们先说门当。如果这户人家的主人是武官、武将,那这个门当是是圆形的,因为战场上的战鼓是圆形的。要是这户人家的主人是文官,这个门当往往是方形的。为什么?古代读书人装书的箱子方形的,写字磨墨的砚台也是方形的。所以当了官之后,这个门当也做成方形的。门当越大,就说明主人家的官位越高。

那这个户对,也不是你想装几个就装几个的。通常来说,如果是四到七品的官员,那这个户对可以装两个,就是一对。如果是一到三品的高官,户对可以多一点,四个,也就是两对。所以你想想看,古代人如果去说媒,他有一个办法:派人到对方家门口一看,有几个门当,门当多大,几个户对,这样立马就能知道对方的身份了。所以古代人说亲,不需要了解你们家有几辆宝马,你们家有几处房产,只要看门当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就成了一个成语,表示两家的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彼此匹配、彼此相当。

讲完了门当户对,还有一个成语也和礼乐传统相关:衣冠禽兽。今天这绝对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生活在明代或者清代,一旦你“衣冠禽兽”,那就要祝贺你了。为什么?说明你当官了。因为在古代,只有官员才可以在衣服上绣上禽兽的图案。

明清两代的官员朝服上面,前胸后背各有一块补子,这个补子上绣有飞禽或者走兽的图案。这样的图案一方面很好看,另一方面它是有实用功能的。据说这个图案的发明者是朱元璋,那么根据朱元璋的设计,文官绣飞禽。为什么?鸟的羽毛非常漂亮,象征文官的文采。那武官就绣走兽,野兽非常凶猛,象征武将的彪悍。

这个禽和兽也分等级,大家不妨猜一猜一品文官朝服上的绣的是什么鸟?是仙鹤。为什么是仙鹤呢?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仙鹤是君子的象征。《诗经·小雅》当中就有这么一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仙鹤的声音嘹亮,哪怕是在沼泽深处,都能听到它的声音,就像君子的影响力一样。那你再猜一猜,(明朝)九品芝麻官胸前和后背绣的是什么鸟?是鹌鹑。为什么绣鹌鹑呢?鹌鹑本身是一种毫不起眼的田间小鸟,但是人家的名字起得好,这个“鹌”和“平安”的“安”恰好同音,非常吉利,就作为九品芝麻官的代言鸟。

图片

[明]云锦织一品官礼服补子“仙鹤祥云”图案

图片

[清] 云锦织“一统江山”图案

那不仅仅这个鸟和兽的种类显示出等级的差异,它们的位置也耐人寻味。为什么这两块补子一个在前胸一个在后背?但凡你在官场上遇到一个官员,不管是从前面看见他还是从后面看见他,立刻就能知道他官居几品。然后你就可以决定是上前点头哈腰,还是站在原地等他过来问安。所以衣冠禽兽不仅仅有审美之用,它也有实际之用,体现出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设计思维。

好,小结一下。刚才为大家讲解了我们中式审美的第一个关键词“思”,“思”强调的是美背后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我们会模仿天地,把天地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会顺应天地。第二,“思”也体现在我们儒家的思想,也就是礼乐传统当中。

二、气

那么接下来要为大家讲解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气”。所谓“气”,指的是美背后的生命力量。气也体现在两点,一个叫作大象之美,一个叫作气韵生动。

01 大象之美

我们先来说大象之美。什么是“象”?有个词叫作“形象”。形是形,象是象。形是实在的,象是虚的;形是有限的,象是无限的;形在某一个时间内相对不变,象时刻变化;形常常是死的,象却是活的。

我这样说你可能觉得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唐代诗人张若虚有一首诗,叫作《春江花月夜》。你琢磨一下这五个字,江、花、月、夜都是具体的,是形,可是“春江花月夜”连在一起,它就是不可形的,是一种象。这首诗用非常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不可形容的一幕又一幕景象。

中国艺术的奥妙就在于有限的形里藏着无限的大象,佛经当中就说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和叶都是形,但是透过这个形,我们可以领悟世界,领悟如来,领悟宇宙自然的大象。

我们可以举几个艺术当中的例子。如果你去陕西,一定要去看一看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墓。霍去病的墓前有许多雕塑,比如马踏匈奴、卧牛、卧虎,这些雕塑有一个特点,都取材自然,也就是用自然界的石头,然后仅用寥寥几笔来加工。

比如卧虎,在这个虎的身上刻了一些曲线,就象征这个虎的皮毛。寥寥几笔的加工,就把这种意象从粗犷的石头当中解放了出来。蓝天之下,白云之下,这样一些雕塑充满着力量,让你感受到了汉代独特的彪悍之美,甚至让你感受到墓主人霍去病的精神力量。

图片

霍去病墓前石雕卧虎

我们都知道霍去病,少年英雄,十八岁开始抗击匈奴,一生打了无数的胜仗,当上了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只可惜二十四岁因病去世了。皇帝把他葬在自己的旁边,然后用这样一种非常独特的、充满着大象之美的雕刻,去装饰他的墓园。

我记得当时我到霍去病墓前的时候,看到那样的一种景象,内心是非常感慨的,当时脑海中回荡着蔡琴的那首《出塞曲》:“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这样的一种场景,让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之美,一种象之美。

再比方说,我们看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时候,同样不光要看形,看山、看水、看草、看花、看云、看雾,我们还要通过这些形,看到山水画背后的象。那这个象究竟是什么呢?这就牵涉到山水画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中国人的山水画,不仅仅是为了描摹自然,而是要在日常的世俗世界之外,为自己开辟的一个精神园地。这个精神园地是什么?我们去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杨慎的那首词说得很清楚:“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国人有两个世界,一个叫作“是非成败”的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当中争名逐利、尔虞我诈、殊死拼搏。但是不要忘记了,这个世界是一个“转头空”的世界。中国人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世界,这就是山水画里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永恒的,是大象之美所存在的世界。

所以不管你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多少沮丧、多少痛苦、多少失意,都可以在艺术的世界当中获得情感的释放与慰藉。我们去看中国山水画,不仅仅要关注那样的一个形,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去理解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对象的追求,给了我们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需要借助宗教,不需要寻找那些形而上的精神慰藉,就在我们的日常当中,就在我们的艺术里。

02 气韵生动

第二个关键词“气”,不仅仅体现在大象之美,还体现在气韵生动。你可能经常听到这个词,那什么叫作气韵生动呢?“气韵”这两个字,现在是一个词,但是在古代,是先有单音词,后有双音词,也就是说先有“气”“韵”,后来才有“气韵”。

“气”是一种生命力量的展露,而“韵”指的是韵律,是生命节奏的呈现。你可以把“气”理解为灵魂、生命,人要是没有了气,也就没有了命。而“韵”是一种节奏的呈现。我们在自然界当中经常能够感受到这样的一种韵律。比如说我们在海边,浪花拍啊拍,这是一种韵。我们在沙漠当中看到沙丘的起伏,这也是一种韵。

所以我们去衡量一件艺术品,不仅仅看它的气——是不是有生命力量,我们还要看除了生命力量的展露之外,它有没有韵,也就是有没有生命节奏的呈现。

讲到气韵,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件艺术品。这个艺术品很小。多小呢?一张A4纸对折一下,只有这么大。上面一共写着二十八个字。就是这样的一张小小的字条,当它2017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时候,吸引了全世界各地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前来观看。为什么?因为这张小字条,出自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之手。

图片

[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张小字条的内容很简单,是写给好朋友山阴张侯的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说,山阴张先生你好,王羲之向你问候。“快雪时晴”,刚刚下了一场雪,现在天气放晴了,空气很清新,PM2.5的值很低。“想安善”,你最近过得应该不错吧?“未果为结,力不次”,上次你托我办的那件事情,不好意思没有办成,力量有限。然后王羲之跟你说,再见。

内容非常简单,可能就是我们今天随手发的一条微信。但是很遗憾王羲之那个时代没有微信,也很幸运王羲之的时代没有微信,所以他信手写的一张纸条,成为一件流传后世的经典艺术品。

那当我们以气韵作为一个标准来欣赏这张小纸条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独特之处。

先来看它的“气”,也就是整幅作品的元气和力量感。你会发现每一个字的结体都是以方形为主,非常平稳、均衡。虽然是行书,但是带有一种隶书的笔意,用笔从容不迫。而且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叫作骨力中藏。什么叫骨力中藏?这是我们评价书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好的书法看上去很放松,但它内在是收紧的,它有一种骨力藏在当中,这就是气。

(名词解释:结体,指字的“间架”和“结构”,间架指字形的安排,结构指笔画的组合,二者密不可分。)

再来看“韵”,“韵”又体现在哪里?你会发现整个小字条他写得非常轻松,因为是行书,它不是很正,字忽左忽右,但是在左右之间,它又有一种奇特的平衡感,全局看上去非常匀整,这就是一种韵律的再现。

乾隆皇帝就给《快雪时晴帖》写了很多的评语,一条评语写的是“神乎技矣”,还有一条评语叫“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你琢磨一下这条评语,“龙”和“虎”强调的是整张字条字的力量感,就是“气”。而“跳”和“卧”是动态的动作,强调了整幅书法的一种韵律。

话说乾隆对这个小字条真是爱不释手,一生当中无数次拿出来把玩。所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很多人找不到那张小字条,为什么?因为它和乾隆写的许许多多的观后感、配的插图都连接在了一起,所以现在很长很长很长。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看看,找到那个小字条,去体验一下当中的那样一种气韵。

那讲到气韵的由来,我们中国的审美是先有气,后有韵。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提到了气。比如说孟子就会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韵的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魏晋南北朝。熟悉那个时代的人就会知道,那个时候开始强调人的觉醒、生命力量的觉醒。《世说新语》怎么评价王羲之?说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一个人要多么潇洒从容,才能够担当得起“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八个字。

有一个我们今天很熟悉的成语和王羲之相关,叫作“东床快婿”。讲的是当时的太尉要为自己的女儿选女婿,派人到王家去考察,王家子弟听说要来选女婿,个个做矜持状,有的人在读书,有的人在练字,有的人在作诗。只有一个男生“坦腹东床”,露着肚子,坐在东面的床上吃东西。然后这个太尉就说,女婿就是他了。这个人是谁?就是王羲之。因为太尉看中的是王羲之身上的那份潇洒与从容。

这个气韵体现在人的身上,用我们今天的一个流行词来说,你得有松弛感。什么叫松弛感?松弛感不是松垮感,如果你只放松,那不叫松弛感,那不叫气韵。我们刚才说了,气韵要骨力中藏。你的内在是充实饱满的,不管是道德也好,才华也好,生命追求也好,你要有元气满满的内在,同时你的外在是放松的,是潇洒的,是从容的,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松弛感。这是气韵在人的审美上的体现。

好,小结一下。刚才为大家分享了中式美学的第二个关键词,也就是“气”。所谓“气”,强调的是美背后的一种生命力量。它体现在大象之美,也就是透过形感受到的一种独特的意境美,以及气韵生动,也就是我们要在力量和韵律节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三、神

前面我们讲了“思”和“气”这两个字,接下来第三个字是“神”。“神”就是美背后的精神面貌,它也体现在两点,一个叫作中和圆融,一个叫作传神写意。

01 中和圆融

那什么是中和圆融呢?我们就要从“和”这个字开始说起。“和”这个字特别好,我们讲和平、和谐、和睦,但到底什么是“和”呢?“和”的本意指的是很多管子连在一起演奏的乐器。这么多管子连在一起吹,还要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状态,这就是“和”的本意。慢慢地,“和”就开始指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且指向了一种艺术上的和谐。

“和”字在中国艺术当中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倡导。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就问自己的老师,说有两个人,一个叫师,一个叫商,老师您觉得他们谁更加贤能呢?孔子就说了,师这个人总是喜欢把事做过头,商这个人做事情往往不到位。那子贡就说了,那师是不是更好一点?做过头是不是更好一点?孔子说,不见得,“过犹不及”。什么叫“过犹不及”?做过了和做得不够一样不够好。为什么不够好?他们背离了中。在孔子看来,中和,或者说我们后来熟悉的一个词——中庸,才应该是君子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所以古人对人的审美强调一种中和、中庸之美。

同样,对于艺术也是如此。比如说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典籍《诗经》当中有一首诗,叫作《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孔子怎么评价这首诗呢?他就说《关雎》好,好在哪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男女之间的爱情,但表达不会过度,“淫”就是过度的意思。“哀而不伤”,这个诗里面的男士向往自己心中的女神,“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有一点哀,但是他又不会伤心绝望,这是一份有节制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很符合儒家的审美标准。

不仅仅相思要做到中庸,就连分手也可以有一种中庸之美。有一首汉乐府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去采野菜,结果下山路上碰到前夫了,而且自个儿就是因为前夫移情别恋被抛弃的。此时你该怎么办?上去扇两耳光或者泼一杯水吗?都没有。我们看看诗中的女主角:“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坐下来,仍然是非常平平和和地问自己的前夫,你最近过得怎么样?新的太太跟你相处如何?这个长跪是一种席地而坐的坐姿。哪怕我跟你有一段伤心的过往,哪怕你辜负了我,但是我遇到你,依然保持应有的礼节。

你去读很多古代的闺怨诗,很少有那种因为感情失败就鱼死网破、泼皮耍赖、仇恨报复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克制地为过去画上一个句号。这是中国情感的一种独特之处,西方人讲“爱”,我们中国人是不讲“爱”的,我们讲“恩爱”,恩是放在爱的前头的。即便当爱已成往事,恩情却不能不讲。婚姻失败了,感情失败了,但是做人却不可以失败。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在我们的艺术和做人上的一种体现。

中和之美最早是儒家文化所提出来的,指个人的修养。慢慢地,它从个人修养扩展到对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一种审美标准。所以大家去看中国艺术,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舞蹈,很少有那种特别奔放、特别激烈、特别强悍的表达。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含蓄、内敛的,是中正祥和、适度得体的。中国美不强调对人的刺激,不张扬。

02 传神写意

那“神”除了体现在中和之美,还体现在另一点,叫作传神写意。“传神”和“写意”咱们得分开来说,先来说“传神”。中国文人对于“神”的讨论,同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世说新语》当中就有很多关于“神”的词语,用来描摹那些文人的气质和风采,像神明开朗、神姿高彻、神气融散、神意闲畅等等。魏晋时期的文人跟汉代人不一样,不再追求那种“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而是更强调飘逸的神情、超迈的举止、高远的情怀。

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传神”的理论。顾恺之很善于画人,但是他把人都画好了之后,却迟迟不画人的眼睛。有人就问他了,说:“顾先生,为什么你人都画好了,却迟迟不愿意画眼睛呢?”那顾恺之就说了:“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什么意思?画人物,你的四肢画得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那重要在哪里呢?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的意思是“这个”,他指着自己的眼睛说,传神写照都在眼睛里。这个人画得像不像,传不传神,就看你的眼睛画得好不好,所以最后才去画眼睛,画龙点睛也是这个意思。

不仅仅是画画,大家看京剧演员,他们也非常注意练眼睛的基本功。你看梅兰芳在舞台上,他不仅仅是身姿非常美丽,你看他的眼神,那个眼神一出去,那个光一放,全场都被镇住了。这就是“神”的力量。

顾恺之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超级粉丝,有一次他就要给嵇康写的诗配上插图。其中有一句诗是这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眼睛看着那个鸟远远飞去,手在弹琴。这个时候顾恺之就感叹了,说画这幅画“手挥五弦易”,画嵇康弹琴是容易的,但是“目送归鸿难”,画目送着鸟归去,这种眼神的传递,恰恰是中国画最难的一点。所以大家以后去看中国人物画的时候,你去看一看这个画家是怎么画眼睛的,眼睛画得好不好、是不是传神,是人物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

讲完了“传神”,我们再来说“写意”。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画竹子、兰花、梅花,古代文人不用“画”这个字,而用“写”,他们说我今天写竹两竿、写兰一丛、写梅一株。为什么用写而不用画呢?一方面我们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画画是画画,写字是写字,写字用鹅毛笔,画画用另外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人画画和写字用的是同一件工具,就是我们的毛笔。此其一也。第二,为什么用“写”?“写”通“泄”,在中国古人看来,画竹子、画兰花、画梅花的时候,我不仅仅是画竹、画梅、画兰,我其实在宣泄、释放内在的情感。

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是写意画,是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善于画那些具象的绘画,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呢?其实不然。中国画中的具象绘画,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达到巅峰。我们去看宋徽宗,他画的植物、花鸟,非常写实。当具象画已经达到巅峰的时候,如果后人还想画,那怎么办?你必须为自己开辟另外一条赛道。所以当时的文人,以苏东坡为代表,他们就说,你们已经达到了巅峰,我们另外开辟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放弃形似,追求一种内在心绪、内在情感的表达。

苏东坡有一句话非常有名,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什么意思?只有小朋友才在乎画得像不像,而成年人、有文化修养的人不能只拘泥于形。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形,感受到背后的象,通过形,感受到背后的精神与意境。这就是我们中国画追求写意的原因。

所以大家以后看到中国画上,很多文人的题跋说“我这个画不求形似”“我这个画逸笔草草(画得很潦草)”,或者说我这就在“墨戏”,千万不要以为这些画家很谦虚,他们不是谦虚,他们是在表达骨子里的一种骄傲。

写意不仅仅体现在绘画当中,它还体现在中国其他的艺术形式当中,比如说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有什么特点?在舞台上用少来表达多。比方说,越剧《梁祝》有一个片段,叫作《十八相送》,就是祝英台去送别梁山伯。十八相送,那得有多远?要越野跑好几十公里。可是你看在舞台上怎么样?演员只要在舞台上转几个圈,这几个圈圈简洁吧?但它传达的就是我一程又一程、一程又一程地去送别你。京剧当中,演员只需要拿起小鞭子,就能代表策马狂奔;划个桨,就能代表荡舟江湖。你看那个京剧当中的小兵,拿着两面旗子,旗帜上画着两个圆圆的轮子,旗子就不再是旗子了,成为坐骑。这都是写意的表现。

为什么中国艺术追求写意,跟西方不一样呢?因为西方的古典艺术,是以科学为根基,所以比较重视模仿,重视形似,重视再现。达·芬奇甚至把艺术品比作镜子。什么叫镜子?是真实世界百分百的还原。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一种艺术追求,其实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遇到瓶颈。什么阶段?新的技术手段——照相机出现了,照相机可以当镜子用了,绘画该怎么办?所以后来你会发现,西方艺术也开始在向中国艺术的精神靠近,它开始去走抽象的印象派路线。

但是我们中国的古典艺术很早就从这条路上转向了,因为我们是以哲学为根基,我们不太在意去模仿客体,而更在于去传达主体的一种生命体验。所以我们可以驰骋想象,我们可以传神写意,我们不必一定要跟真实的世界百分百一样,只要能够做到合情合意就可以了。

好,小结一下。刚才我们讲了中式美学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神”。神强调的是美背后的精神风采,它主要体现在中和圆融之美以及一种传神写意之美。

四、意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中式美学的第四个关键词了,就是“意”。我们中式审美当中的“气”“神”比较有迹可循,这个“意”字其实很难说得清楚,因为孔子就说过“言不尽意”,就是意是很难用言语说清楚的,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个“意”理解为美背后的那种难以言说之情。它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意在言外、比德思维、吉祥意识和曲线旋律,我一一来为大家解读。

01 意在言外

我们先来说说意在言外。什么是意在言外?苏东坡就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就是我们要在有限当中开创出无限来。

什么叫有限当中的无限?举个例子,有一句词大家都很熟悉:“枯藤老树昏鸦。”你看,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景象是有限的,但是这个景象背后,它传递出的那种苍凉、孤独却是无限的。再比如说,有一首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厅堂”“小燕子”“百姓家”都是有限的,但是寥寥数语就道出了那种无限的沧海桑田、人世无常。

所以我们欣赏中国艺术有一个秘诀,就是要学会品味言外之意。我们来看一首诗: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从表面来看,讲的是一个刚刚嫁人的新娘,第二天早上起来准备去给自己的公婆行礼,在化妆镜前在化妆,一边化妆一边跟自己的老公撒娇,说:“老公你看我这个眉毛画得怎么样,公婆会不会喜欢?”表面上说的是这么件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写的,诗的名字叫作《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是当时的一个官员,叫作张籍。朱庆馀参加了考试,想知道自己的考试结果,有没有走上仕途的希望,所以就问主考官。

但他问得非常含蓄,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新嫁娘,表面上是问我眉毛画得怎么样?其实是在问怎么样我考试考得如何?所以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一个传统,叫作“男子作闺音”,就是男生角色扮演成女生,用女子的姿态和言语来进行创作,所以这样的诗歌一定要去品味它的言外之意。

那张籍在读了朱庆馀的诗之后也回了一首。怎么回?他不是说你这个考试考得相当不错,仕途无量。这就俗了。人家怎么回?是这样回的: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他把朱庆馀比作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当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而且叫作“一曲菱歌敌万金”,你的诗做得好、文章写得好,就像采菱女的歌声一样“敌万金”,非常优雅含蓄。

除了读诗要品言外之意,我们看画同样要品言外之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一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那里面的小蝌蚪画得特别可爱。小蝌蚪的形象来自一幅画。谁的画呢?齐白石的画。这个画是当时老舍先生委托齐白石画的,而且老舍先生给这幅画起的名字已经定好了,叫作《蛙声十里出山泉》。青蛙好画,可是蛙声你怎么画?齐白石很厉害,他画的什么?有一座山,山上的泉水倾泻而下,在这个泉水当中有极为可爱的小蝌蚪摇着小尾巴快乐地游动。小蝌蚪都在这儿了,青蛙妈妈还会远吗?所以蛙声不用画蛙,你可以画小蝌蚪。同样是言外之意,你自己可以去品。

再比如说,齐白石先生还画过一幅画,叫作《独酌图》(即《夜深独酌蟹初肥》),是根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句诗画的。你猜猜看,画面上画了什么?画了酒,画了菊花,画了啃得剩下来的螃蟹壳,唯独没有画人。有人就问他了,你这独酌的人在哪里呢?白石老人说,螃蟹吃了,酒喝了,喝醉了,睡觉去了,不用画在画上。所以你看中国的诗也好,中国的画也好,不用全满,言外之意可以留给观众去品味。

那为什么我们中国艺术特别强调言外之意呢?那是因为中国哲学的特点,让我们会更追求无限,追求远思,中国艺术是向内心寻求的,所以我们也更善于表达那种内心深处的比较朦胧的不想说、不方便说,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所以你可以把中国艺术看作艺术家心灵的记录。

02 比德思维

那“意”还体现在第二点,叫作比德思维,它来自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物当中寄托道德理想,进行道德的教化。

那最早的一种比德方式,是把君子比作玉。《诗经》当中就说了:“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列出了玉的许许多多的美德,而且把这些美德和君子的品行一一对应。比方说,玉的外表非常温和润泽,象征着仁;玉的质地缜密有纹理,象征君子的智慧;玉虽然是有棱角的,但是它永远不会割伤他物,象征君子的义气;玉有光泽,象征着君子的信用……你看,古人在玉的天然物性和抽象的道德伦理之间,找到了相近之处,由此玉就成为君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到了后来,这个比德的范畴不断扩大,可以说几乎覆盖了中国艺术所有的领域。

在中国人看来,万物都有灵性,可以将抽象的道德寄寓其中,不仅仅是山水植物,日常器具同样可以作为比德的寄托。这本书中有一幅图,是一个瓶子,这个瓶子非常特别,它的底部是尖的。你想,一个瓶子底部是尖的,根本就不好放。这个瓶子有什么用呢?这个瓶子有大作用。

据说,当时孔子在鲁桓公的家庙当中看到了这个尖底瓶,这个尖底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作“宥座之器”。孔子就说了,你看这个瓶子,如果不装水在里面,它是歪的、斜的,但是如果你把水装多了,这个瓶子一满就翻掉了。只有装得不多不少,这个瓶子才能平衡。所以说这个瓶子也是君子的化身,它告诉我们做人既不能胸中一无所藏,什么都没有,要有东西。但同时“满招损,谦受益”,一旦太满了,整个瓶子就会颠覆。这个“宥”又通“右”,当时的君主把这个瓶子放在自己座位的右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中庸之道,不能太少,但是切忌太满。你看,器皿也可以寄寓人的道德。

图片

宥座之器

再比如说,这本书中还有一幅画,是元代著名画家王冕所画的,叫《墨梅图轴》。你可以看到这个画面上满满的都是盛放的梅花。但王冕为什么要画梅花呢?他自己就说得很清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果你画梅花就不能只画梅花,你画的是清气满乾坤,是一种高洁的品性,一种在严寒当中不凋零、不妥协的品性。

图片

[元] 王冕《墨梅图轴》

那讲到比德,我们不妨跟西方艺术做一个有趣的比较。你会发现,不管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要把抽象的概念、抽象的伦理,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

但西方人更多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方式。大家到美国纽约,一进纽约港,里面有一个举着火炬的女神,她象征自由。再比如说,法国巴黎卢浮宫里面,有一个长着翅膀的雕塑,那是胜利女神。还有我们看很多的跟法庭相关的连续剧,会出现一个雕像,眼睛是被蒙住的,一手拿着利剑,一手拿着天平,这个雕像表示的是公平和正义。

有没有发现,在西方艺术当中,这些抽象的观念大多用人的形象来表现,而且大多用女人的形象来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概念,胜利也好,命运也好,正义也好,它在拉丁语当中都是阴性的,所以常常用女性的形象来表现。

那跟西方艺术不一样的是,我们中国的艺术传统当中,很少出现拟人像。也有,比如说福禄寿、道教里的神仙,但是很少。我们的儒家更多的是用比德,就是用物来传达种种抽象的概念。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又要提到我们最早提到的天人合一。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是一体的。张载说“民胞物与”,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我和万物都可以同情,所以自然界当中所有可以看见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自己的艺术表达。

03 吉祥意识

那除了儒家的这种比德的方法,在民间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可以把这种不可见的抽象概念用具体的图像来表达,那就是吉祥意识。

什么叫作吉祥意识呢?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图案,比如说在很多建筑物当中,你会看到蝙蝠的图案。为什么要画蝙蝠、雕蝙蝠呢?因为蝙蝠寓意福气。蝙蝠倒过来,叫福到了;雕刻五只蝙蝠,叫五福临门。有一座明清时期的皇家寺庙——万寿寺,寺顶上那个壁画特别漂亮,白色的祥云中间点缀着红色的蝙蝠,寓意洪福齐天。这些都是吉祥意识在艺术当中的体现。

那如何去运用吉祥图案呢?其实大致来分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借物之形,就是借助物体的形状。比如说灵芝,长得是不是很像古代的如意?所以我们画灵芝就代表如意。

第二种方法,叫谐物之音,用物品的名字来表达。比方说,江南的刺绣有一个经典的图案,就是猫去扑蝴蝶。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总是绣猫扑蝴蝶,不绣狗扑蝴蝶呢?狗也会扑蝴蝶的,我们家小区里的狗经常追着蝴蝶跑。但是猫扑蝴蝶,谐音耄耋,我们形容长寿叫耄耋之年,所以不能是狗,没有狗耋,只有耄耋。

再比如说,有一些图案会雕刻猴子骑在马上,为什么猴子骑在马上?是因为孙悟空骑着白龙马吗?不是的,猴子骑在马上,谐音马上封侯。

第三种方法,叫取物之性,用物品的品行代表人的性情。比如说,我们用牡丹象征富贵,用鸳鸯代表爱情。尽管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自然界的鸳鸯并不是那么忠贞的,但是古人认为鸳鸯很忠贞,代表爱情。

很多时候,这三种方法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会被综合使用。大家如果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它的三件镇馆之宝,一个是东坡肉形石,一块石头,但长得很像一块五花肉。还有毛公鼎,一个古代的鼎,上面有铭文。第三件很著名的镇馆之宝,就是翠玉白菜,一个小雕塑,大概就我手掌这么大,晶莹剔透,非常好看。

图片

肉形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翠玉白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这个翠玉白菜在进博物馆之前在哪里呢?它在紫禁城一个女人的卧室里。哪个女人呢?是瑾妃娘娘。我们知道,光绪皇帝有一后二妃,“后”是隆裕皇后,两个妃子是姊妹二人,姐姐就是瑾妃,妹妹就是珍妃。光绪非常喜欢妹妹珍妃,老佛爷不喜欢,所以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把她扔到井里面淹死了。

瑾妃娘娘活得很长,那这个翠玉白菜原先就放在瑾妃娘娘的寝宫里,也就是卧室里。为什么放在卧室里?因为这是瑾妃娘娘入宫时候,家里人为她精心准备的一件陪嫁。女儿嫁人,为什么拿翠玉白菜做陪嫁?白菜,谐音“百财”,指一百种财富,家人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够财源滚滚。

然后白菜有一个特点,它的叶子是青绿色的,它的帮子是白色。青的叶子,白的帮子,寓意清清白白。他们要告诉女儿,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清白白的本质。

这个白菜上面还有两条虫子,一条是蝗虫,一个是螽斯——这也是一种类似蝗虫的小昆虫。为什么要在白菜上雕昆虫呢?是说我们家的是有机白菜,没有喷洒过农药吗?不是的,螽斯也好,蝗虫也好,它们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生,有的时候一胎生九九八十一只,也有人说一百只的。所以在白菜上雕上螽斯和蝗虫,寓意子孙延绵,这在传统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你看,一个小小的翠玉白菜,综合运用了多种的手法,传达出了财富、子嗣延绵、清清白白的含义。

我们的艺术当中经常会藏着许多有趣的小谜语,制作这些艺术品的人就好像在埋梗,而收到这些艺术品的人就好像在破译这些梗,在这个一埋一破之间,彼此有一种心心相印。

那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也反映出我们中国人情感表达的特点。我们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我们前面讲到是一种中庸之美,不会非常激烈。我们往往是含蓄的、内敛的,把最美好、最深情的祝福,用那些最生动、最可爱、最形象的东西体现。

04 曲线旋律

那“意”还体现在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里,叫作曲线旋律。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中国艺术有一个特点,叫作融天入地。就是把天的圆,融到地的方当中去。所以在中国艺术当中,圆或者说曲线会非常突出。

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是以线为造型方式的,但几乎很少出现直线,大多都是回旋往复的曲线。

比如这本书中有一幅图,画的是敦煌榆林窟的壁画。这幅画中出现了一个飞天的形象,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飞天身体的姿态是曲线的,身上的飘带是曲线的,飞天在云中穿梭,一朵朵祥云是曲线的,旁边还有百花盛放,这些花的形状同样也是曲线的。所以整个画面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满壁流淌着曲线的旋律,让人在感受到力量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节奏和韵律。

图片

[唐] 敦煌榆林窟壁画《飞天》

曲线不仅仅体现在绘画当中,诗歌当中也有曲线的旋律。你可能会好奇,诗歌是文字,怎么会有曲线呢?我们讲的是这个曲线延长所造成的一种音乐的韵味。

比方贺知章的《咏柳》,我们都很熟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看头两句是小波浪,到第三句用一个“不”字,构成了否定句式,是不是就好像一条线到这里来了一个回旋?然后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回旋完成之后接着顺流而下。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杜牧有一首诗叫作《清明》,大家也很熟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感受一下,这里面是不是有一种非常悠闲的曲线的意味?有的人好事,说这首诗不需要七言,每一句去掉两个字,改成五言的。你看一下改成五言之后是什么情况:“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意思是没有变,但整首诗完全不像是清明扫墓,像夜晚急行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为什么呢?因为在诗歌当中,五言的音律就好像是四二拍,弹跳有力。而七言是像四四拍,它的节奏比较悠扬,比较委婉。所以《清明》你只能用七言来表现,用五言这个节奏就完全不对。

除了诗歌之外,文章也是这样。中国古文当中怎么总是出现“之”“乎”“者”“也”?“之”“乎”“者”“也”都是虚词,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它们绝对不是画蛇添足。“之”“乎”是平声,可以把语音延长。“者”“也”是上声,它使这个语音有一种回旋之美。所以句子当中和句子的末尾有“之”“乎”“者”“也”,那整个文章也就回旋荡漾起来了。

曲线的旋律当然也体现在舞蹈当中。我们去看西方的舞蹈,比如芭蕾舞,它其实特别在意四肢力量的爆发,比如把人举起来,在乎的是“手舞足蹈”的“足蹈”。可是中国的古典舞蹈,是以“手舞”为主,而且不光是“手舞”,我们往往还会在手上加上长长的袖子,衣带当风,这种长袖飘飘构成了一种曲线回环。我们中国有个词叫作“长袖善舞”,为什么长袖善舞?因为长袖可以造成音乐般的线性的回转的旋律。

好,小结一下。刚才我们讲了中式美学的第四个关键词,也就是“意”。“意”强调的是美背后那种难以言说之情,它主要体现在意在言外、比德意识、吉祥意识,以及曲线旋律。

那到这儿,我们这本书的讲解就要告一段落了。我想大家可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我们谈论的美,其实是从文化当中生长出来的。中式美学,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获得了滋养。那么反过来,中式美学也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本书的序言当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中华古代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性思维多比兴,多联想,多想象,是哲学的和艺术的而不是科学的。它使中国人在平常琐碎的生活中,借主观想象和联想获得自我精神的愉悦。”

“诗性文化”这个词用得真好,外国人讲浪漫,而诗性文化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一份浪漫。今天我们讲的这四个关键字,不管是“思”“神”“气”还是“意”,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指向内在的,指向人的内心的。这四个字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观察美、分析美、谈论美,其实也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更好地去塑造精神气质。如此一来,我们大家都可以成为行走的中式美学符号,成为最小的中式美学的单位。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一句话:“对美有益的人,美也会对他有益,甚至更有益。”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美当中受益,而我们也能成为对美有益的人。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有收获、有帮助,欢迎点击页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亲人、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5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43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3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6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76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菏泽市李荣海美术馆(菏泽市艺术博物馆)——牌匾欣赏(第三期) 牌匾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以警句名言与名人书法...
    b2a585406465阅读 24评论 0 0
  • 感恩!六点签到 注意力是位于所有成功人士心理特征首位的因素。当我们将精神聚焦在外界或体内的一些事情时,我们会产生一...
    感恩学习相信小陶阅读 32评论 0 0
  • 请提供两种不同的方式,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改写,以避免重复并保持其含义。您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e6001459c392阅读 28评论 0 0
  • 请提供两种不同的方式,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改写,以避免重复并保持其含义。您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e6001459c392阅读 33评论 0 0
  • 《国学热兴起...
    华天一阅读 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