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惯性先打开网易云点开一个轻音乐歌单,就像吃饭之前要先找个下饭综艺一样的小习惯。
感觉自己好久没有静下来码字了,距离能够一口气在word里洋洋洒洒地写下三五千字已经过去有一年了吧,现在更习惯随手将一些突然的想法写在便签里,分享的欲望也逐渐趋向于零。
我妈常跟我说,“以前写日记还得我一句句念给你听,念得快了,你还要我讲慢一点...现在,你都已经这么会写了”。
这句话我听了不下十遍,而它也成了在我妈那过不去的万年老梗。
不过,她说得的确也在理,所以我总是会不厌其烦地配合她自嘲一番。
小学的时候,我不仅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要她一字一句给自己“灵感”以外,还经常套用同一件事情,同一段开头,似乎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在写作这方面毫无天赋,急得我妈都想敲开我的脑袋看看装的是不是浆糊...
后来,上了初中,在一次无聊之中翻开了郭敬明的《小时代》。
书里用尽华丽的辞藻描绘着纸醉金迷,奢华无度的魔都——上海,以及四姐妹的悲欢离合。
那是第一次,我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也是第一次,我对上海有了抽象又真切地向往。
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我最大的梦想不是考上北大清华,而是扎根在上海。
因为喜欢郭敬明的文风,继而又看了很多他的小说,自传和散文,现在家里都还保存着不少他的书。
看得多了,心自然也就开始痒痒,整天在脑海里幻想各种各样现在看来很狗血的小说桥段,于是我忍不住开启了伪小说家之路。
午休或是晚自习,甚至上课的时候,我抓紧一切时间在“奋笔疾书”,用非常郭敬明式的语言堆砌出了一个故事。
到现在依然记得是用铅笔写的,而且密密麻麻好几页A4纸,故事还没写完,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给朋友们看,得亏朋友们还算捧场,竟然也都认认真真地看了。
只可惜,故事并没有写完,大概是因为没有人催更吧...
那时候还很流行在QQ空间里写日志,我也就写了一些更新在空间里,现在偶尔想起来了就去翻开看一下,一边笑自己的文字过于稚嫩,一边又为这种傻傻地单纯感到美好。
到了高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学校要参加市里的一个文学写作比赛,语文老师说我文笔不错,让我写个故事去参赛。
第一次,获得了自己还算是会写点东西的肯定。
故事写完了给她看,她立马笑了起来,说“你应该很喜欢郭敬明吧”。
我当时很惊讶,“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也很喜欢郭敬明,以前我也模仿着他的风格写过,你这文风一看就是受他影响”,不得不说,因为这小小的共同点,眼前的老师也变得亲切起来。
高中时期,大概是我写过最多字的时候。
那三年里,我沉迷于各种好看的本子,到了毕业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四五本,全都写满了平日里的小脑洞,亦或者小烦恼。
我也逐渐脱离了郭敬明的文风,渐渐不再依靠那些金光闪闪地词语来构建自己的世界,不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再到大学,我已经几乎很少会再动笔去书写。因为习惯了电脑打字的便捷,随着手指飞快地起落,脑子里的想法以最快的速度成型在四方屏幕里,于是慢慢舍弃了本子。
大一大二的时候,倒是很喜欢往朋友圈里去分享自己日常写的东西,像短句,影评,书评,诗歌,个人思考和感悟等,毫不避讳地给那些熟悉或者日渐陌生的朋友们看。
慢慢地,越来越多人对我说,“你写得不错哦”,“文笔还挺好的嘛”...
这些小小地夸赞,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在写作上面真的有那么一点天分。
于是,那段时间,朋友圈的更新频率都变高了。
回到现在,我已经基本不在朋友圈,或是任何社交平台上share自己的文字了。
原因很简单,随着时间的流逝,愿意静下心来看我的文字,并且用心体会的人已经没有了。
即使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也无法再理解我。
可能是一种小小的精神洁癖吧,不能接受表达着自己百分百真心的文字,就这么冷冰冰地躺在朋友圈里,被随意划过去的指尖磨损掉情绪。
所以,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文字被我塞进便签里,独自消化。
随着情绪的遗忘或是自愈,它们正在慢慢过期。
而现在,又重新开始码字并产生想要分享的念头是因为前阵子,发现身边有人在写小说,意外地写得也还不错。
所以,想要给懂的人分享点什么,给这个世界分享点什么的心情又被点燃了。
那么,希望接下来好好更文。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