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鲁迅先生的《秋夜》。
但实实是表达不出其大家之风范,鲁迅的文字与其说是弃医从文之后手术刀般的犀利,倒不如说是他在表象背后隐藏的悲悯,大凡医者仁心,多为悲悯,只不过大师之作多为隐喻。凡人是断不能信手拈来的。
最近总是做梦梦见自己要去参加高考。
可能是因为最近找工作一直不顺,还被嘲讽三本毕业。幸好半年未入工作这一行,所以心态实在是好。以前村里有条狗,见活物就咬,村里人都避着它,后来有一天另一条狗跟它撕咬到一块,结果最后两败俱伤,两嘴狗毛。场面一度十分血腥。为避免这种不适宜目视的场面,只能忍气吞声,毕竟狗毛这玩意实在不适宜吃下去。
有时候想吐槽这个社会,转念又觉得自己太low,凭什么?
其实人生这一条路怎么走都是走,别总纠结别人看你的眼光,你只要开心,万事大吉,攀比在每个人的心里是已经根深蒂固的东西。没了攀比,怎么过都是很快乐的。
鲁迅先生的文字除了犀利以外,真的是有一种悲悯情怀。这也是最近才体会到的,以前总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玩笑话。
说到底大师的悲悯又不是在悲悯人,而是在悲悯人的不自知。
其实是,人不作为自己,大家都认为的好就是好,其实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商鞅变法,明治维新,改变一代人的思想的只有流血的教训,但是现在的社会哪有那么多的血流,物竞天择的定律因为一些原因被强制减缓。
人只是一个群体,时间是丈量的唯一标准。无关乎谁看不起谁,时间会证明,怎么样活着都是活着,你超越不了时间,你也超越不了时间给你的限制。所以唯心唯物可能都充满着水分,作为一条鱼,是跳不出水面的,假若跳出去了,可能就是结束了生命,你看到了天空,即使失去生命,但是其实天空上面还有宇宙,沧海一粟。人这个群体一直以来就是太自大了,说不好听一点,现在这个样子,就是人的天性本是恬不知耻。
我本断是模仿不来大师的感情的,但这个大框架里面又着实给人这种蒸屉一样的感觉。非人之罪。
这半年,我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但同时又充满了希望。
很多年前,我怕许久以后,我像很多人一样泯然于众。
临到了,才明白,众不是大众,只要活着,就活在众里。无关乎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