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探月学院00后作者的一篇文章《摘下偏见的眼镜》,文中作者呼吁大家共同关注老年群体---以理性的方式。
近年来,有几个关键词似乎与老人绑定了,'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甚至'小人'这个词也出现在百度推荐的相关词语中。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公众对一个群体的态度。可见这些并不正面的标签已经强力的粘贴在老人这个群体之上。
为什么会这样?当人们在上班路上浏览老人强行占座的新闻,就会为他们贴上标签'为老不尊',然而真实情况是,只需抬一抬头,就能看到车上(地铁上)的老人们也和大家一样排队,候车,当车上没有空座时,票务员会提醒年轻人让座,让座的人则会收到一句真诚的谢谢。还有很多老人在北京寒冷冬天的清晨引导交通,在地铁站维护上车秩序。这些事每天都在发生,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但我们却熟视无睹,老人身上的标签依然是在网络中标注的'为老不尊'。
不可否认,有一些老人作出了有违社会道德,让好心人寒了心的事,但人的行为表现必然有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作出坏事的老人更应该被关心,而不是被一味的谴责,更不应该因为一件事对整个老人群体产生偏见。
人的心理成熟度是心理承受力、耐受力和适应性的表现,以年龄为坐标则是一条倒U型曲线。人们不会因为小孩子打破了一次玻璃就把他归结成坏小孩,因为小孩子没有成熟的社会认知,他们做的很多事源于单纯的好奇心,而这是他们认识社会,成长的社会公民过程。当经历完壮年时期的成熟心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成熟度逐渐下降,退回到小孩子的时期,但此时社会的包容度却大大减少。人们会记住众多'老小孩'中打破了玻璃的人,并据此为整个群体贴标签。
想要改变这些状况,重要的是理性的认知老人这个群体,并且放弃已有的偏见。走进老人群里中,或许是认识他们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