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这首歌并不陌生,有词曲,可传后人。
类子,水车,草鞋耙等,多为木制,难以久存,渐渐淡出视野。这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标志,除大型博物馆有实物,只留下一些图片了。
儿时的记忆,写下来才能保存,这不仅为老时增加回忆的乐趣,也让后人感悟人生的艰辛。通过一系列与如今和将来的“不一样”对照,懂得珍惜今天,奋斗明天,创造人类历史的诸多“不一样”。
五十多年生活大变迁,追朔各种“不一样”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与赏析。在日新月异的变局中,传统的美德不能变,要发展与传承。如“勤劳”,要从体力为主向脑力与体力相结合发展。贡献智慧的力量也属于“勤劳”的范畴。教书育人更多的是脑力劳动的体现。童年的稚举,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达成三维目标的部分案例,望能引起履职尽责的诊断与反思。
几篇拙文亦为党员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敲边鼓,为“四个自信”学习教育宣传助力。
古语: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亡。俗语:落叶归根。就是恋祖思乡情结。人生有点像圆规画圆,终点与起点相连才圆满。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应不拘泥于始终点,虽然不同于“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年代,但晚年终将何去?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常言道: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了家何方?你在何处,子女的家就在何处。如果家乡有房,或在家乡能租买房,那就是家!若在农村养老,建家的代价不足城市的十平米代价,你何设想?我在构思互助养老模式,觉得老来与儿时玩伴相处,叙旧或“釆菊东篱下”,躬耕自食,回归自然,不亦乐乎?
家乡,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童年,永远道不完的乐趣,将常伴你的暮年。幸福、快乐的暮年象一道彩虹,象一颗流星,留下你的绚丽,带给人间美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