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的长辈:高伯龙
今年清明我回老家谢村祭祖,我走进古城门,顺着村里狭窄、弯曲、幽深的青砖石板小巷,往高氏家族的祠庙一一高大夫庙走去。祭完祖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了陈列在大厅的高氏家族从清朝到现在三个朝代杰出名人:岑溪封建历史官阶最高的清朝三品官员高熊徽;抗日阵亡的国民党将领高志嵩;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高伯龙的传奇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他穿着背心在电脑前工作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在中国科技发展的璀璨星空中,我的长辈高伯龙院士犹如一束高度聚焦的激光,以其纯粹而强大的光芒照亮了我国激光陀螺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自主创新之路。他43年的坚守与执着完美诠释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听 我爸说过,高伯龙的爸也是读书人,一直在外面做事。1928年高伯龙在南宁出生,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宁,高伯龙回到老家谢村住了一段时间。我爸比高伯龙大二三年,平时常和他到屋边田垌的水渠捞虾捉蛙。高伯龙也在村上的学校上过学,自幼展现非凡的智慧。他爸的言传身教更培养了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1947年,高伯龙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毕业时被评为当届两名优秀学生之一。然而,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使他的科研之路充满坎坷。因"历史问题"被分配到非理想的研究单位,在"红专辩论"中被批判为"白专典型",甚至险些被发配农村劳改。尽管遭受不公,高伯龙始终未放弃科研报国的初心。1954年调入哈军工任教。1970年随校南迁长沙。1975年全国高校撤销基础课部,高伯龙被分配到承担激光陀螺研制任务的教研室。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是继续钟爱理论物理研究,还是转向国家急需的应用技术领域?他在《自述》中写道:真正的爱国应该是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利益密切结合。思想的转变,标志着他从个人兴趣导向到国家需求导向"的升华,工匠精神中的使命担当由此得到最纯粹的体现。
激光陀螺作为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能显著提高导弹和飞机等武器装备的打击精度和反应速度,其技术难度之高、工艺之复杂堪称军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1971年,钱学森将两张写有激光陀螺基本原理的小卡片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原哈军工),开启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艰难探索。最初几年,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75年高伯龙的加入才带来转机。
面对这一全新技术领域,高伯龙展现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仅用18个月,他就从理论上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解决了激光陀螺研制方案的关键问题。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远比想象中艰难。激光陀螺研制涉及镀膜、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装配等多个领域,每个环节都需要突破技术极限。拿镀膜工艺来说,加工腔镜需要的超光滑表面粗糙度要达到0.1纳米以下,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百万分之一。
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高伯龙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自己动手打磨激光玻璃,研制高精检测仪,开发激光仪器编程,甚至推着板车去建筑工地捡大理石废料做光路支撑平台。1978年,他发明了用于检测膜片的DF透反仪,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当时国外尚无同原理产品。
高伯龙对工艺的苛求达到令人叹服的程度。在研制"全内腔绿光He-Ne激光器时,实验室堆满了报废的膜片,有研究人员灰心地说:"工艺不行,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干。"高伯龙却掷地有声地回应:"就算死,也要死在工作上,拿不出成果我死不瞑目!经过1000多个昼夜的努力,团队终于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腔镜光学加工技术。从1975年到1994年,整整20年坚守,高伯龙团队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使中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二十年磨一剑"的历程,正是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最佳诠释。
高伯龙不但勇于执着坚守,还善于突破创新。在激光陀螺研制过程中,面临重大技术路线的抉择——当时美国等国家主要研发"二频抖动激光陀螺",而高伯龙基于国内工艺水平的现实和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大胆提出了四频差动陀螺方案。这一创新设想反对声音也较大,因为美国刚宣布停止四频陀螺研究,认为技术不可行。但高伯龙深入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失败源于理论错误,而非技术路线本身有问题。他坚定地表示:"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后来美国重拾四频研究,证实了高伯龙的前瞻性判断。
高伯龙在短时间内还写出《环形激光讲义》,系统阐述了激光陀螺的理论基础,这本书至今仍被视为该领域的必读经典。
高伯龙是个工作狂,他的工作节奏令人惊叹:每天工作到凌晨是常态,通宵达旦也不罕见;午饭经常推迟到下午两三点;哮喘发作时脸憋得通红,稍作休息又继续工作。病痛从未动摇高伯龙的科研决心。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政治运动带来的精神压力,他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对冷空气异常敏感,天气不冷就穿棉大衣,暖和了还穿着,成为校园里的"另类"。生活上,他极度简朴,被媒体称为背心院士,常年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却干着价值上亿的国家大事。
由于高伯龙工作的机密性,高氏家族很多人只听说家族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从没见过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见都极少,都不知他干什么工作。高伯龙就是这样默默为国贡献。
2014年,86岁高龄的高伯龙因积劳成疾住院,2017年12月6日与世长辞,享年89岁。
高伯龙用一生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以毕生精力专攻一业,用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工匠不仅是技艺精湛的专家,更是心怀家国的奉献者;不仅是埋头苦干的坚守者,更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我为高氏家族有这样一位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开拓者而自豪!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