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蒙蒙亮,孩子们就醒了。我看了看时间,才7点。
美美地睡了一觉后,孩子们恢复了体力。起床穿衣洗漱,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吃过早餐后,开始了,今天的徒步。
我们一行人沿着路边的小路缓慢地向前行进,孩子们三三两两,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黄色和紫色的小花,变红的爬山虎树叶,捕捉蚂蚱的人。
很快到达云蒙山长城遗址的入口。山势险峻,还没有等我们反应过来,大家就已经开始向上攀登。后来才知道,这一个急速上升,是海拔334米的高度。
孩子们呈现出两个梯队:爱知家的大孩子经常爬山,经验丰富,走在山路上身轻矫健;我们彩虹稚乐园的三个女孩,意志坚,体力好,也能勉强走在前面。
第二梯队,是年龄稍小体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走的慢一些,但也是紧紧跟随。
我扶着另一个男孩,在两队中间,一台阶一台阶的往上迈腿。所以标记仅800米的距离,让我感觉到很吃力。走了一半,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是今天的景色却更加鲜活,树木更多,也更绿。向东远眺,能看见密云水库,静静躺在大山的怀抱。
孩子们在密林深处穿行,恍惚之间有一点点野战军的味道。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水壶里的水喝掉了一半,身上的厚衣服也换成了薄衣服。我们爬完了这段急速攀升的山路,终于到达了第一个“敌台”———三道边楼,“云蒙山长城遗址”也出现在眼前。
这段长城遗址的墙体,是用山石包砌,只有靠悬崖那侧有垛口,这样的长城我第一次见到。所以忍不住来了个亲密接触,爬了上来。这才明白“三道边”的名字可能与地势有关系。除了上山这面有路,其他三面全是悬崖绝壁。遥想当年,守住这里,真可谓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当时想着既然来看长城,怎么也得让孩子们来感受感受。可是这么高孩子自己根本上不来。丁丁老师让我继续往前走在长城上,他带孩子走在里侧山路上。终于找了一处相对低的地方。所谓的低,是说丁丁老师在下面托举着孩子,我在上面伸手往下,这样我能刚好拉着孩子的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此处的高度。
有的孩子会爬能爬,接着我的拉力,自己就上来了。有的孩子连举带拉,也能上来。经过一系列努力,一行20人都上来了。坐在历经岁月沧桑的长城上,望着尽收眼里的秋色,我用照片记录下来这美妙的一刻。
孩子们也累了,能爬这么高这么远,书包里的好吃的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我们坐在长城开阔平缓处,晒着温暖的阳光,开始用食物犒劳自己。
孩子们休整的快要结束的时候,丁丁发现了一处字牌赫然写着八个大字:“保护文物,禁止攀登”。
我们把孩子从长城上一个一个抱着接了下来。继续走山路,朝着第二个“敌台”前进。
没想到的是:仅在眼前的敌台,却怎么也走不到啊!心中不禁想起那句老话:“望山跑死马”。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差距越拉越远。四位老师则分开照顾着自己身边的孩子。
我走在后面,不断的给孩子们鼓励打气,走前面的孩子也在给我加油。我们就这样子,坚持到了第二站———将军楼。这里地势更高,海拔402米,也更为险峻。将军楼地基是长条石板,上面是大块青砖,威严的矗立在山崖之巅。旁边有一小块空地,第一梯队早早达到后,已经开始玩耍,用石块为桌,杂草野花为食物,玩起来过家家。
我们园的一个小女孩,发现了山中特有的多足虫———马陆,用手轻轻抚摸,并告诉我凉凉滑滑的,让我也试试看。我一边假装说不敢,一边找到大石头坐下,我要好好休息休息。心里默念:再不往前走了!
在大家玩耍休息时候,丁丁老师又去探路,回来时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有花豹子追他,还说看见了很多大水潭,有仙女出现。
这一下把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出来。纷纷要去看仙女。
这段山路窄,这次我们轻装简行。路过一块大石头横在路之间,一看叫“卧虎石”。丁丁说这有大老虎趴过。
绕过卧虎石,在转个弯,就达到了“十八潭”。这里是整块整块的大峭壁,被溪水或是雨水,日积月累冲刷出来的水潭。孩子们努力平衡着身体的重心,一步一步走近水潭,逐个抓靠着栏杆,大睁着眼睛,极安静的看着。之后孩子们说:哪有仙女啊?怎么还不出来?
突然扑通一声!潭水四溅!我和孩子们一样以为真有东西从水里出来。后来发现,是丁丁老师趁我们不注意,扔了一个大石块。
我们看了看时间,决定返程。先是返回将军楼,整理随身物品。然后沿着另一条山路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是这一次我们下山很轻松,这条下山的路很滑,而且台阶很宽。孩子们一路小跑,颠颠颠颠的就下了山。
下山后,一看时间又是5小时,最高达到海拔400多米处的将军台,最远走到十八潭。往返距离10公里。这不禁令人惊讶!
今天的感受是:永远不要给孩子设限,他们的能力远远比我们预想中的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