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深夜的百度大楼前,警灯照亮了一场“数字狩猎”
2025年3月17日晚9点50分,成都某写字楼下警灯刺破夜色。
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女儿被卷入“开盒”风波时,围观市民拍到警察进入办公区的画面:“玻璃门贴封条了,有人抱着电脑主机低头跑出来!”业主群里炸开锅:“听说他女儿用百度数据扒人隐私?上3·15了!”
这不是段子。
几小时前,央视曝光了一场荒诞的“网络围猎”:一名孕妇因评价某韩国明星,被一群未成年人“开盒”——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丈夫电话被挂上热搜,辱骂短信塞满手机。而带头者被指是谢广军13岁的女儿,她在海外社交平台叫嚣:“人在国外,报警随便!”
讽刺的是,这场闹剧中,施暴者最终也被“开盒”。网友扒出她的微博账号“苦艾”,发现其父月薪22万的百度在职证明,甚至家庭合影。
一夜之间,“谢广军”三个字成了百度新推文下的屏蔽词,评论区只剩刷屏的“XX浏览器真香”。
2
二、从“人肉搜索”到“开盒”:未成年人为何成了“数字暴徒”?
“开盒”不是新鲜事,但它正在变异。
十年前的人肉搜索需要技术门槛,如今的“开盒”却像点外卖一样简单:未成年人在短视频学教程,用“社工库”(非法数据黑市)一键获取身份证号、开房记录,甚至能通过外卖地址精准定位你家门牌。
更可怕的是饭圈逻辑的异化。
一位参与过“开盒”的初中生坦言:“就像游戏里组团打BOSS,谁扒的隐私多,谁就是‘圈内大神’。”
他们把受害者的隐私截图发到超话,配上“家人们谁懂啊”的文案,瞬间收割上千点赞。
而平台成了“帮凶”。某电子签平台员工私下透露:“我们知道用户签完合同就微信转账,但‘技术中立’嘛……”这种纵容,让“开盒”产业链像癌细胞一样扩散——上游卖数据,中游造工具,下游搞催收,未成年人成了最锋利的“人形镰刀”。
3
三、谢广军的两副面孔:高管父亲与失控女儿的“罗生门”
事件发酵后,谢广军的两次回应堪称“公关灾难”。 广军发现事情闹大了,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但广军不语,只能微博一味的改名,原“天津谢广军” 后“abcd_wen"。
第一次,他否认女儿“开盒”:“只是网上吵架!” 第二次,朋友圈道歉文却写道:“女儿发布了他人隐私……” 前后矛盾的说辞,像极了某些APP的“用户协议”——字字合规,却毫无诚意。
公众的愤怒不止于此。
网友发现,这位主管百度智能云的高管,去年刚在人工智能大会上宣称“用技术守护隐私”。而如今,他的家庭丑闻却暴露了科技巨头的“双重人格”:一边用算法监控用户,一边连自家孩子的网络行为都管不住。
4
四、法律管不住13岁“开盒党”?这场闹剧撕开了三大黑洞
1. 监护责任的“甩锅式道歉”
律师直言:13岁未成年人“开盒”,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但现实中,一句“孩子还小”就能逃避追责。谢广军的道歉信里,“给成长空间”的请求,听起来更像对公众情绪的敷衍。
2. 平台监管的“皇帝新衣”
电子签平台明知资金流向微信、支付宝,却以“不介入交易”为由装瞎。这好比菜市场允许摊贩用八两秤,还振振有词:“我们只提供场地!”
3. 网络暴力的“代际传递”
当00后把“开盒”当社交资本,当父母用“已批评教育”搪塞公众,我们正在培养怎样的下一代?一位被“开盒”的孕妇哭诉:“他们P图造谣我出轨时,用的表情包和我女儿手机里的一模一样……”
5
五、破局:别让今天的纵容,变成明天的社会癌变
要切断这条黑色产业链,需要三剂猛药:
-
平台“真问责”:电子签APP必须强制关联资金流水,就像酒驾检测仪,超速就锁死系统;
-
法律“长牙齿”:未成年人“开盒”纳入监护人征信记录,让“熊家长”不能再隐身;
教育“补钙”:中小学开设“反网暴实操课”,教孩子用《民法典》维权,而不是用“社工库”施暴。
尾声: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参与一场“数字狩猎”
离开百度大楼时,我看到有员工偷偷拍下警车照片。
他的手机屏保是女儿的笑脸——和所有父亲一样,他或许也在担心:当“开盒”成为青少年的社交货币,当隐私泄露像呼吸一样简单,我们的孩子,终将成为猎物还是猎人?
此刻,不妨打开孩子的手机,看看是否有“数据恢复大师”“WIFI万能钥匙”等APP。那些看似无害的工具,可能就是下一个“开盒”惨剧的导火索。
毕竟在这个时代,比技术漏洞更可怕的,是人心深处那未被约束的恶。
《35岁裁员潮真相:这3个冷门职业正在逆袭,第1条月入5万》
胡静郭晶晶:嫁入豪门后,她们如何让豪门成为加分项?3项女性成长法则大公开!
顶级高手用DeepSeek解决难题的三步法!为什么同事准时下班还是优秀?你可能输在不会和AI说话
综艺推荐|2021年800万应届毕业生关注职场不是考场,而是战场之令人心动的offer 第二季
本文数据及图片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