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从今秋分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风清,秋月明。
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一节三候,
各有讲究。
初候,雷始收声。
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故而不再打雷。)
二候,蛰虫坏音坯
户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是细土的意思,即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又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秋分”的习俗:
1.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2.祭月
祭月习俗由来已久,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由于月宫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的传统。(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
“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4.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5.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南方还有食秋菜的习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衣食住行,
顺应天时。
春捂秋冻要有度
“秋分夜,昼夜分外明”,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但在清远地区,这时候天气还是炎热,不少市民晚上睡觉还会开空调,或洗冷水澡,就不要赤膊露体,不要洗冷水澡,以免着凉。
秋分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饮食注意,
养肺润燥,。
“夜晚睡卧,
不可贪凉。
“外出锻炼,
要动静结合。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锻炼身体的好季节。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一日平分秋色
昼夜均,寒暑平。
一场雨,一朝寒。
草木染青黄,蝉噤荷残。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燥养阴,红柿当季。
甜枣满仓,石榴清肺。
闻果香,念旧事。
登高。望远。平心。
一年最美时!
想要了解更多😊
请点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