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处女膜,是否还会有贞操?

世上本没有“贞操”,说的人多了,竟成了禁锢女性的道德牢笼。


在《欢乐颂2》中,邱莹莹被甩,只因她不是处女。

这事儿如果放在旧社会或古代,那估计根本就没什么可争论的。

因为那个时代,女子三从四德是基本技能。

贞操,更是立足之本。

可是,我认为,无论古代现代,“处女情结”都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首先,这本身就是带有性别歧视的封建思想。

为什么所有人对一个人是不是“处女”那么的关注,却没几个人关注一个人是不是“处男”?

其思想根源就是中国古代的男女严重不平等。

女性弱势,男性强势。

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甚至是一件“物品”。


封建礼教为了固化“贞洁”阵地、彻底将女性变为私产

严格限制女性的性行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保证自己血缘的纯正。



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们不断对女性灌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荒唐思想,

而他们自己却可以随意逛窑子、养歌姬,三妻四妾,好不快活。

实际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朱熹引用程颐的两句话,用来讽刺卖国行径。

而且就算程颐本人也没能避免帮助寡妇改嫁。

没想到,最后却被伪君子们借题发挥成了手铐和脚镣。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贞操”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我们从原始的杂婚逐步演变为群婚、伙婚、对偶婚和单偶婚,

最终目标只是为了种群血统更优良、智商更高、身体更强壮,

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贞操”。

母系社会,女性是社会主导者,那时怎么没人提出贞操呢?



当然,有人会说,出轨难道不是失去了贞操吗?

我认为,出轨是一种背信弃义。

因为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

出轨等同于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弃诺言当然可耻,但也犯不上为此就发明一个叫“贞洁”的东西。



时至今日,“贞操”、“贞洁”、“贞节”甚至“纯洁”,

都成为了女性的专属词语,用它们来形容男性会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形容女性的天经地义,不正表达了某些男人对女人的物化吗?


处女膜或处女其实只是幌子

其本质是某些男性的自私与贪婪。



另外,“处女情结”某种意义上源于身体构造。

处女膜,男权主义者的遮羞布,造物主和广大女性开的一个玩笑。

因为有了处女膜,想分辨一个女人是不是处女变得十分简单,而想分辨一个男人是不是处男却非经验丰富之女性不可。



可惜,根据医学统计,约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女孩,

因为剧烈运动、自慰或重体力劳动,处女膜早已破裂。

还有一部分女孩,生来就没有处女膜。


但是,现代医学这么发达,处女膜修复易如反掌。

一个已经不是处女的人,只要稍微花点钱,摇身一变,照样能变成处女。

也就是说你想辨别她们是不是处女,只能去医院进行专业医疗检测。



我曾经做过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世界上压根不存在处女膜这个东西,那还会不会有“贞操”呢?

我估计,那些“卫道士”们一样能想方设法把“贞操”这个东西发明出来,

一样能将女性牢牢束缚在自己的贪得无厌之下。



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处”,本身就没什么可讨论的。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是不是“处”,与人性、道德、品质没有任何关系。

它所代表的只能是一段人生经历,

除此以外,什么也代表不了。



虽然现代人的性观念逐渐开放,但依旧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处女情结”,

非要把性行为与婚姻绑定在一起。


是谁规定不结婚就别上床?

只要不发生性关系,那我就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是不是性冷淡、性无能或性变态,

用未知去赌人生,风险太大,也没有必要。


又是谁非要把性和自爱联系在一起?

婚前和别人上了床就是荡妇淫娃?婚前守身如玉就一定是贞洁烈女?

这还真是我听过的最荒诞的道德绑架。



我奉劝某些男权主义者,不要再拿古代的思想来衡量现代的人。

那些思想愚昧无知,且根本站不住脚。

请时刻谨记,女人和男人一样,是独立的人,

不是物品。


何为高贵?何为低贱?何为纯洁?何为肮脏?

具体答案比较复杂,但肯定跟是不是处女毫无关系。


本文由“文艺白话文”发布,2017年6月2日

抄袭必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