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药引:要想生活有意思,就得看透它本质
01 小镇鸡汤君
对于这个问题,小镇上的鸡汤君们会倾巢出动。从多个维度用复杂成浆糊的思路来分析,最后从人性弱点上告诉你:只要克服了这个点,就能成功。
既然是人性的弱点,怎会轻易被克服?特别是那些废材们,所以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紫公子从隔壁窗户探出头告诉你,其实道理和成功中间就差一个字:干!立刻、马上动手的那种干!
但,只掌握这一个字,也就手握一堆炸药而已,没有那根精妙的雷管插入其中,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威力,充其量是四处乱溅的烟花而已。
公子再来告诉你一个词: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它与“干”联合起来威力不亚于双剑合璧的绚烂。
如能真正理解这两个词,再领悟它们之间关系,然后去实践,保证你每天就像光着脚丫撒欢奔跑在巧克力上,浓郁香甜就像一个个水花泡泡在你脚边飞起。
02 教授和一个33岁的女人
下面用2个故事,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
前几天无聊,听了一期由嘉宾代班主持(是个教授)的逻辑思维,讲“非连续性创新的问题”,除了后面举了太多例子显得重复外,前面大部分都是比较精彩的,在我看来他的内容比罗胖还要精彩。
但在评论区,绝大部分是对嘉宾的吐槽,最多的是: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凭过去经验预测未来“就这一个点需要讲这么久?这个道理,我很早就知道了啊。
很多人都很可悲,他们从小到大接受“背诵式”的教育模式,很少有教科书或老师来告诉你,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去探索事物背后原因的恶习。
这也是为什么现如今,大多数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轻易被外界风吹草动所掌控,就像无根浮萍,随风飘荡。
回到刚才那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依据以前不能对未来做准确预测。但:
是什么原因让基于过往经验不能准确预测未来?
这个结论是用什么推导出来的?
这个推导在我们社会哪些地方能举一反三?
它真的是正确的么?
绝大部分人,在接触到一个道理后,并不会去关注和思考问题本身。一来,没有这个习惯,二是,就算去探索了能对我生活有改变么?Who care?。死循环后,就形成了: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旧不行。
慢慢的,你不会去做深度思考,更不会知道拥有这份能力后,它能帮你看清楚生活本身,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构建方法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
就像阅读,它并不是一个立刻能给予回报的行为,所以我们都懒得去保持这种思维习惯。于是,大部分人就会有上面那样的质疑。
还有一个故事:
身边有一个女性朋友,已经33岁了,但依旧每天在基层岗位上处理着自己都厌烦的事情。当提到要换工作,或者想要去改变时,第一个害怕是:
会的领域就是现在的经验啊,就算换工作收入也不会提高,再说其他的也不会啊。
以前的我也给出一些建议:要么你去学些点新知识,起码能让你有一些核心竞争力。
当然,她自己也曾经很积极的行动过,想要学习一门全新领域的技术。于是去尝试学习过土木工程建设、日语、PS,甚至是编程,但后来统统无疑例外的没有坚持下来。因为重新学习自己并不懂的知识,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且需要有强大的驱动力。
我现在越发觉得,此君就是把“干”和“知其所以然”先后顺序弄反了,包括我以前给的建议,其实是在并不了解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就去行动,另外,并没有能剥开迷雾去看清楚她真正存在的问题,只是看到一个看似较为有深度的内核。
此君,表象上是缺乏核心能力,没有新技能加身,但本质问题: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所面临的挑战永远没有变化,手上技能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造成技能单一、眼界狭窄。
如果可以重新给她建议:应该立足目前所处的行业和岗位,优先在内部寻找工作内容变化的可能性,让自己接触到新的问题,才能自然知道补充和学习哪些方面内容。
环境不变,人始终不会变。且对于一个自律能力不强的人来说,通过工作变动需求来驱动主动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毕竟,谁都不想跟不上队伍被淘汰。
03 道理一般很简单
上面2个故事能比较充分阐述:知其所以然和干的先后顺序,及两者的关联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前者的能力才能抓住问题本源,在去寻找解决方式,会有效快速的多。毕竟,直达病灶了么,在加上后者,你说能不药到病除么?
改变,
首先是在思维方式上,再其次是行动,
两者顺序调换,或没有前者,行动力根本就不会持久,也会让你迷茫。
造吗?就算你通读全文,如果不去实践应用,充其量也只是怀揣了一本九阴真经,仅此而已。你只会又收获一个道理,那些你看不清的问题,就像迷雾当中的忍者,会突然从生活的背后跳出来刺的你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