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三月份论文送外审,海大在二月左右就会将学生论文数据统一收集起来,由学校专门的老师进行计算,避免学术造假。1月3、4号组织了一场全院系的预答辩,就是大家写完初稿,系里老师一起听听主题、思路、方法、是否严重偏离本学科,是否进度过慢,是否有重大研究缺陷,有大问题的直接毙掉换题或者重做,3月份二次答辩,若还不能通过直接延毕,而基本符合的论文指出问题和修改方向,修修补补继续完善,准备查重和终稿。
整个论文过程是被deadline推着往前走:虎年正月初八汇报了一次论文开题,2022年3月底论文开题,很遗憾论文因为偏向学科,直接毙掉了,又进行了两个月的修改,5月份重新开题,10月份老师发通知要看论文,延迟到11月终于赶出2w字汇报完,12月初接到通知1月初预答辩,12月18号正式开始闭关肝论文1月4号完成4.5w字初稿,1月6号答辩,1月9号出预答辩结果通过,虽然也烦恼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比起不少同学触目惊心的“不合格”,还是长舒一口气,毕竟都清楚未来两个月的时间,不合格就要重新选题,做开题报告,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撰写分析,任务很艰巨。
重度DDL患者,开始写论文之前也经常刷“10天写完硕士论文”“一天完成开题报告”“挑战每天5000字”一类“爽帖”,真正写起来就发现,挑战DDL不能只有胆量,还要有效率。一个丝滑顺畅的模型仿照出架构,精准高质量的问卷受众,前期积累大量文献阅读,快速制图做表的技巧,调整格式的快捷键熟练运用,数据计算的工具都得前期心中有数,才能实现。
几点感受:
1.凡事刚开始时发现问题,立刻止损。庆幸开题时老师们将我的选题毙掉了,避免了不少同学中期时候老师再说选题不太合适,要把几个月的工作量重新推翻,费时费力费自信心和感情。
2.好像读研老师也没怎么教如何写论文,在ddl的驱使下,不管了,先填满内容,先找一个差不多的模仿一下,遇到不会的就查,查完就下一个,最后整体修改就好了,反而就会了。
总之,干就完了。躺他5天,多陪家人,然后专心10天,精修论文,核查修正数据,调整格式,查重,降重,认真做好论文,顺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