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人性,勤劳不是美德。
懒惰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人们因为不想走路,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因为不想收拾家务,家政服务日进斗金;因为不想劳动,创造了各种节假日,以供休息。
勤劳则是由于对生存的担忧,或对未来的恐惧,迫使尚在安全范围内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自愿或被迫勤勤恳恳、劳碌不息。担心健康的人会积极参加健身运动,担心孩子奶粉钱的人或许选择加班兼职,担心丢掉工作的人从不敢迟到早退,即使懒惰发作,也要在截止时间之前,干好上级交给的任务。
传统的文化氛围教育人们懒惰可耻、劳动光荣,这不过是放大了人类的社会属性、泯灭个人天性的蛊惑而已。所以你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完成家庭作业拖拖拉拉,对不及格的试卷充满愧疚;办公室的白领控制不住自己上班摸鱼,内心却忐忑不安,仿佛错过了成为乔布斯的机会;军人在体能训练中为了缓解疼痛,偷偷减少负重,却在数字日益增大的体重秤面前悔恨交加。
文化传媒在其中扮演添油加醋的公知,告诉人们自律是改变命运的法宝,努力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告诉人们努力存钱可以买到房子,努力工作可以财务自由,用生命换钱可以买来幸福。所以让越来越多的人把失败归咎于自身的懒惰,整日在与内心的对抗中,丧失了普通人最后一点乐趣。
要逃离这种陷阱,理所应当的懒惰,自得其所的生活,我觉得首先要学会承认自己的普通。普通人的成功应该由自己定义,而不是听信谗言,中国人觉得有车有房就是成功,而英国人认为每年能去海边度假晒日光浴就是成功,印度人则以遵守佛教规定做到内心充实才是正道。我认为成功的标准应该向内心求索,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内心平和而快乐,安宁而舒适非常重要。
其次还要学习享受懒惰的乐趣,生活不只是工作,工作只是生存的手段,生活还应有时间来体验。普通人的乐趣不在于征服珠穆拉玛峰,也不在于实现财富自由,更不在于牺牲生命和家庭,为了得到领导的表扬和世人的称颂。身体健康,吃饱穿暖,亲情友情……最简单而真实的需求,并不需要多么努力就能得到,甚至敢于放弃就能得到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