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站等车,翻看朋友圈,屏幕里满是家乡迎来第一场雪的信息。脑海中也浮现出小时候家乡雪天的情景,回过神来,深呼吸,现实的世界一片晴朗,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北方很多小城已经银装素裹,而我所在的城市还看不到冬天的痕迹。自己真切地在经历地理课本上学过的那些不同纬度引起的自然景观。
可能是西伯利亚冷风太强烈,这几天冷空气一直蔓延到深圳,温度直降,有点措手不及。
最难过的要属洗澡,即使提前放好热水,开始脱衣服就已经战战兢兢,冷不丁的被从窗子细缝里硬吹进来的强风刺激到,这个时候身体非常敏感,可以灵敏得感受到哪里又漏风了。接触到热水的瞬间是最舒服的,全身慢慢放松,变暖,寒意消散,一定要让倾泻而出的水包住全身,一不小心离开热水的眷顾,那个部位会立刻感到寒冷。好希望水可以这样一直流着,到了难舍难分的时候,要鼓起莫大的勇气去关水,赶紧擦干,迅速穿好睡衣,哒哒哒的跑回房间。
于是在冬日,每次洗澡都是最不情愿的时候。之前也和不同地方的朋友聊过这个事,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写下来,想不到简单的一个生活行为还蛮有意思的。
在哪儿洗
本山大叔饰演的马大帅在剧中当一名搓澡工,不料用力过猛,一下子把人搓到水池里了,每每想到这一幕,我都会笑到肚子疼,怎会有这么笨的人。
“澡堂”这个词逐渐被南方朋友熟知,不过他们的印象停留在一群不穿衣服的人暴露在陌生人面前还旁若无人地搓澡。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从小到大,我想洗澡的话,都会到澡堂,花个几块钱,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大家都这样。
反观广东,是没有澡堂的,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浴室。即使很大的公共浴室,也用隔板做成一个个小隔间,看不到其他人。所以,如果两人以上在一起洗澡,他们都会觉得很奇怪,无法理解。
南方城市有很多养生会所,算是升级版的澡堂。在这里,大家可以名正言顺的穿很少衣服走来走去,有穿一点点衣服又不觉得害羞。项目很多,以按摩为主。有次一个工作人员推荐我试试去死皮服务,我听她介绍具体内容,她说这个有多好多好,可以促进皮肤更好地新陈代谢,很舒服。我再听具体的手法,那不就是我们北方一周一次的搓澡嘛,听完她的介绍,瞬间觉得我们的搓澡行为好高大上啊。
一来到广东我就适应了天天洗方式。偶尔回到家乡要去澡堂洗澡,我尽量挑人少的时候或者花多些钱用包间(独立房间可供1-2人使用)。现在洗澡,不喜欢看别人,也不想光秃秃的被别人一眼看个精光。衣服是我们的护身服,脱下衣服后,管你是医生,老师,老板,还是清洁工,保安,不管来自何方,去向何处,都一样。在我看来,身体残存的最后一点私密没有了。
题外话:在女澡堂里,总会有小男孩跟着妈妈出现在一堆妇女中间,大多五、六岁以下。小一点的孩子被放进澡堂提供的大水盆里,装满水,放上鸭子,水枪,各种玩具,玩的不亦乐乎;稍微大点的孩子就站在妈妈旁边淋水。那些年龄稍大的孩子正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自己和周围人长得不一样?肯定有孩子会好奇,那些妈妈们是怎么回答的?据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教他们认识不同的身体结构。看来澡堂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性教育场所。奇怪的是,好像没有哪个爸爸会带自己的女儿进男澡堂里,我长这么大也从没进去过。那女孩儿的性教育怎么办?
有朋友问我,如果你被带进男澡堂,会怎么样?我想我会害羞得跑出去。
多久洗一次
小时候,基本一周洗一次澡,夏天容易出汗,频率会多些。
广东的朋友就不一样了(其他城市的我不太清楚),天天洗!
这个时候会有两种声音,朋友觉得一周才一次,好脏啊,你们北方怎么熬得过来;刚开始我认为他们好浪费,每天花那么多水来洗澡,哦~对了,广东人通常叫冲凉。
而且大家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吧,就算一天没出门,晚上还要再洗。就算很晚回家,也一定要洗洗再睡。
上面两个主要是冬天哦。夏天的话,哪怕在房间里坐一小时,都会汗流浃背,不管多晚,都会想着冲冲凉,除除汗臭味,顺便降温。
还有就是女生的姨妈期。我从小被大人影响的是女孩来例假就不洗澡。在南方,完全没有这说法,只有例假前几天不洗头,身体还是要正常洗,尤其私密部分因为特殊时期的到来更要好好洗了。
在老家,如果遇到农历初一、十五,各种重大节日,比如中秋,端午,这些日子都不会洗澡。甚至我们小孩没注意这么多,打算去洗,遇到这些日子,大人都会叫我们改期,说不适合洗澡,还有也不能洗衣服。不过在南方就没这么讲究,管它什么日子,洗就对了。
还有,我们在重大日子前都会洗澡。比如高考,结婚前夕。尤其过年前几天,澡堂的人是最多的,大家都会跑到澡堂里洗洗,很多人会顺便做头发,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我呢,在不同的地方会自动调节,在南方就天天洗,当然天太冷,太累也会偷懒;回到北方,频率一般,也不会觉得不洗就难受。
怎么洗
在南方,挺随意的,主要是洗洗身上的汗味,冲冲就好。我最快的速度是五分钟,一会儿的功夫就出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虽然南方空气清新,沙尘少,可身上还是会有泥出现,专业说法叫死皮。
刚上大学,南方没有搓澡巾(北方洗澡的专用工具)这个东西,超市买也买不到,只好让妈妈从家寄过来。于是时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大洗一番,拿着搓澡巾在全身搓呀搓,实在够不着的背部,就随便抓抓算了。
在北方,我们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以前,我们会约同学,姐妹一起去澡堂,“约澡”,哈哈,大家可以一起帮忙搓搓背,顺便聊聊班里的事,谁谁又怎么样了。这是增进友谊的方式之一。所以,澡堂也算个社交场所。
实在约不到,一个人也可以,因为肯定也有人是独自去的。这是非常好的认识新朋友的机会“你好,一个人吗?咱们俩互相搓怎么样?”“可以啊”…于是交换搓澡巾,边搓还要问“这样可以吗,疼不疼”。当然,搓完之后这段关系也就结束了,非常纯粹的目的。
不知道是谁看到了这个市场需求,可能有些人碍于面子,独自去洗澡又洗不干净,便诞生了专业搓澡工。一进澡堂,工作人员看你是一个人的话,会问你半搓还是全搓。花不同的价位就可以享受半搓(搓背),全搓(搓全身)。回到家乡,约不到人的时候,我会选择半搓。一般搓澡工的力气都比较大,当然要讲究技巧,根据客人的需求,力度可大可小,客人感觉舒服就可以了。全搓?我大概十来岁的时候试过一次,躺在床上,全身光溜溜的,一览无遗,然后有个人在前方就这样看着搓。那次体会并不好,搓澡工接触到我的敏感部位,我就会哈哈哈地笑,实在是进行不下去,于是再没试过了。
出发点不同
我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来到南方我依然会选择北方特有的搓澡巾?慢慢发现,这是因为我们从小洗澡的观念不一样。
北方沙尘大,白衬衫穿一天肯定会变脏。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加上冬天寒冷干燥,大家已经习惯一周去一次澡堂。于是我们认为洗澡是洗掉这一周身上的脏东西,把那些泥搓下来,以崭新的身体去面对新的一周。甚至我们觉得进了澡堂,没搓下来点泥,这个澡就洗得不到位。相反,身上的泥搓的越来越多,越尽兴,我这个钱花得值!大人看到孩子没搓下来点泥就认为她洗澡不认真。
南方主要是天气热,容易出汗,几天不洗澡,身上会臭哄哄的。所以天天冲一下,把汗渍味冲掉。洗澡已经成为广东人必做的事情,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我听说,南方人刚到北方上学特别不习惯大澡堂,不知道他们后面大学四年还有没有坚持天天洗。
已经好久没约家乡的朋友洗澡啦,这个冬天约起来吧,就像小时候那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