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演讲的受众看成一个群体,它即拥有了群体的一般特征:容易接受暗示,推理的能力微不足道;同时,他们容易受到群体领袖的影响,被无意识的情绪所支配。所以对于演讲者来说,要密切关注到能影响听众们感情的事情,在明确地得到大部分听众们的肯定后,要集中注意力到那些看上去“不大友善”的听众上,并极力发现他们想要获得的点或值得他们肯定的事情,但我们也不用让所有的听众都接受自己演讲中的观点,而只要争取到群体中决定总体意见的“灵魂人物”即可。所以说为什么提前准备的演说效果不大,因为我们在演讲过程中,有必要依据现场听众们所产生的的反应随时改变我们的措辞。
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大致归纳如下。在演讲前,我们要学会树立自己的威望,这一点在自我介绍和他人的引荐中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演讲者应该拥有一种特殊的口才,包括:用不着劳心费力证明的断言(群体没有推理能力,他所接受的判断只能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和使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准确的说是要给群体的想象力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形式都是惊人且清晰的形象,比如一场巨大的胜利),并伴随着简明扼要的说理。
成功演讲的本质就是掌控听众的想象,让徘徊在无意识边缘的群体(即听众)屈服于你的暗示(你叙述中埋下的“钉子”,或包装成简明扼要的断言),通过不断的重复,迫使那些“灵魂人物”接受你的观点,让这少数个人成为你舆论的引导者,从而完成一场完美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