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陪母亲到山上网红打卡点走一走

小城的最西边,有个“投子寺山”,因为山道半中腰有个投子寺庙,所以人们都叫它是投子寺山。那片山是小城的至高点,向东看小城的道路像一条条交叉的羊肠小道,向西能看到山底如练的水库。

早些年修好了通过山顶的水泥路,山的最高峰处建了一处观景亭。车子通过九曲蜿蜒的公路,就到达了观景亭的底部。然后拾级326级彩虹台阶直达观景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人上去看日出打卡,也了小城网红打卡点。也有许多专门为爬山锻炼而来的,早早停车,沿着弯曲公路,步行而上,走上一个多小时。近年来小城搞旅游开发,山顶建了高端民宿,在一片梯田式的茶园边,还开了一家特色咖啡馆。走累了的年轻人,再去咖啡馆喝杯咖啡,然后再悠然下山。

近年来,我有机会,趁母亲还能走得动,就带母亲出来转转。父亲比母亲大8岁,腿脚和体力都已跟不上,只能在小区附近转转了。

母亲说,小时候,去这山里打过柴,耙过松毛。后来无须打柴,就再也没有上过山。母亲77岁,腿脚非常稳健,精气神也好,可能与她一直不停歇地劳动有关。母亲一向节俭,冒然给她买东西,她会不高兴,她说啥也不缺,买多了浪费。但我说带她出去走走,她却很乐意。无论是去城市去公园还是去景点,她都愿意出门去转转,母亲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

我原本打算将车子直接开上去,然后就步行那个326级台阶。母亲却说,

“我们可以走上去,这两边变化真大,我们可以边走边看。”

我是没有问题的,和朋友来过几次,都是将车丢在最下面,然后一路步行上去的。来这里,大都数人就是来“爬山”的。我怕母亲走不了许多路,母亲却说慢慢走,没问题的。

公路两边每隔1公里就修建 了一个小亭了,母亲也不停歇。我们一路走,母亲一路指我看桑葚树,哪棵是板粟树,还有一些杜鹃。走到半道,我指给母亲看,“投子寺”,寺庙门头上的三个大字。母亲笑了,说原来是“投子寺”,以前一直以为是“秃子寺”。

我们继续向上而行,带母亲去看看山顶的那家民宿。山的南边,依次建了几幢小楼,二楼分别有宽大的观景台,观日出,看日落,俯瞰不远去的小山,河流……

母亲说,原来山里人拼命想出去,现在还特意建民宿,让外面的人住进来,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是呀,外边的人常年面对鳞次栉比的高楼,到处是钢筋混凝土,偶尔也会向往这幽静的大山里。满眼的青山绿水,远离喧嚣,是不一样的风景。有时候,人也需要在喧闹与寂静,用力与松驰间切换,给生活给自己一个缓冲的过程,然后才可以更好地奋力前行。

我和母亲到达了最高峰的观景亭,上面凉风习习。有几个大人带着孩子坐在草坪上歇息,也有几位老人胸前挂着相机坐在亭子里拍照。母亲说,果然登得高望得远,看下面的高楼也很渺小了,人像一只蚂蚁。

很多的时候,人们只看到眼前,也是因为高度不够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