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这是一部家庭温情片,讲述的一个家庭在全世界(忘了 不记得是不是全世界都)都停电的情况下,求生存,共成长和温馨的故事。 最主要的是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小时候,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山里面,叫人直接用吼,也不像现在,我睡个懒觉我妈都会微信给我视频电话叫我起床;那个时候见面经常用走,所以难得的一次见面家常都唠不完,不像现在虚寒几句边各自玩起了自己的手机;那个时候做完作业最期待的就是跟爷爷奶奶下地,把贴地的那种草连根拔起当毽子踢,或者在树下捡一颗完好无损的成熟果子,就像捡到宝一样,意外的惊喜,而不是现在天天熬夜也要多玩会儿手机;那个时候电视经常花,过半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没有好看的电视节目,一家人就坐在到场里乘凉,看星星,乡里是用不着空调的,那时候老家还是看得见星星的,不光有星星,还有蝉鸣蛙叫,
总之,很热闹,不像现在,一家人即使坐在一块儿也是各玩各的手机,低头不看对方,只有老人才会无奈选择看电视,为的也只是多陪晚辈坐一会儿,而晚辈不去房间而在沙发上玩手机,估计也觉得,我这样,就算陪老人了吧。总之,那个时候,快乐很简单,就是做完作业看看风景,陪家人在一起,而现在,每晚都熬夜,只是没觉得这一天有多开心,所以也不甘心就此睡去。
还是回归影评,主要从四处对比和四处变化讲起。 对比有以下四点 一是一家人对鱼的态度,爸爸首先是只顾看电视,不爱搭理,以一句“我太累了”边回到了房间;儿子回家更是一句话不说,全程带耳机无交流;女儿有闺蜜,天天用微信密切交流;而妈妈一开始更是不敢杀鱼,也不好意思叫父亲以后不要寄了,只能搁置在冰箱准备下次再吃。结尾的时候,同样是一条鱼,儿子女儿回家都热情地跟家人打招呼,妈妈也能勇敢地下刀。 二是对外公的态度。主要是小女儿从一开始连外公送来的鱼看都不看,到中间即使生存都困难仍不愿意去外公家,到后来父亲提议欣然接受,最后一家人看见外公像抓住了那颗救命稻草。 三是对虫子的反应。跟对鱼一样,一开始母亲害怕,用纸包都害怕,女儿是不理睬,儿子跟丈夫更袖手旁观。最后停电七十几天的时候,父亲看见一个虫子竟准备直接喂嘴里。 四是假发。父亲珍爱假发如同热衷工作一般,即使停电上司都要求他回家了,他还不愿意。到后来在火车上他直接把假发丢到了窗外,表明他要开始投入关注家庭的决心。
后面的四点变化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对比 一是父亲一直坚持说跟着他就对了,一定可以找到,结果到了大阪还是什么都没有,女儿生气,父亲说我是你父亲,你竟然敢顶嘴,最后一家人都觉得父亲是那种只会嘴上说大话,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到最后当所有人都绝望,找了三天还是没发现桥的时候,他却积极去搭木筏,让妻子和女儿先过去,再跟儿子去运自行车,结果不幸落水。。 二是最后那个垃圾车扫的垃圾。停电时女儿跟儿子最放不下的就是手机,而最后电来了,街上扫的最多的垃圾就是手机,真讽刺呀。 三是以前一家人回来,基本上就妈妈在忙碌,其他人各吃各的,各玩各的。到最后,一进门就打招呼,嘘寒问暖,再也不时刻抱手机。 四是那个自行车。从一开始只有学生骑自行车,到中间那些开车的羡慕骑自行车的,然后一家人在高速公路上骑自行车驰骋,女儿露出久违笑容的那个时候,到最后,离家两站的父亲上班从坐电车到骑自行车上班,一是体验生活,二是方便。 总之,这部影片教我要多跟家人交流,沟通感情,别作为一家人,却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疏学浅,一点小谈,仅供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