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第三阶段的第一幅作品是临摹大师的风景画。在众多的画作中,我选择了梵高的桃花。整幅画的主体是一株盛开的大桃树。远方的天空与大海融为一体。近处斑驳的草地上点缀着一些白色的小野花。画面温暖而明亮,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依然从画底稿开始。构图并不复杂。用铅笔描绘出树干,主要树枝和树冠的形状。散碎的枝条不用画,否则会在画布上留太多难于覆盖的铅笔印儿。靠近海岸线的石头栏杆也大致描绘出位置即可。
底稿完成后,先画蓝天。用少量钴蓝加大量的白调和后就非常接近原图的淡蓝色天空。吸取了上次画作的教训,我在画天空的时候多画进去树冠的轮廓线一点儿,以免将来画好树冠的时候再去找补与天空之间的缝隙。海水的颜色比天空深得多,用湖蓝色加一点点钴蓝。
这幅画的原作是水彩画。将它表现为油画,特别是丙烯油画会增加其创作难度。丙烯的一大特点是速干,因此在处理色彩过渡上远比传统油彩困难。使用传统油彩,可以利用其干得慢的特点将两种不同的颜色刷在一起自然过渡。但是用丙烯颜料,我就不得不在画草地时尽量调出和原作相近的颜色。
草地的主体色彩是很浅的橙黄色间或深浅不同的绿色。光影处是斑驳的浅灰褐色和灰蓝色。我画草地的状态比较放松。老师只提醒我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颜料要用足,可能为了追求色彩之间的自然过渡,我在颜料中加了一点水,第一遍画出来色彩过于单薄,有的地方甚至能透出画布的底色。二是色彩的调和与过渡,一般用两种颜色调和过渡即可,尽量不要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调在一起,不然颜色不够纯净,看起来有种脏脏的感觉。
铺完天空和草地,开始画整幅画的主体 -- 桃树的树冠。用玫瑰红,加白色,再加一点土黄色调出的粉色看起来更自然而不俗艳。画的时候并非用“点”的画法,而是按照树枝的机理成块地画。第一遍铺大色块只要对照原图将大概的光亮处的粉色,浅棕黄色和阴影处的浅紫灰色铺满整个树冠,不留空隙就好。画完树冠后,接着画出树干和主要的枝条。
第二次画树冠的时候要通过颜色的处理表现出花枝的前后关系。方法是前面的花枝多画一些亮而浅的颜色,后面则多画一些暗而深的颜色。细致描绘整个树冠是一个大工程。我通常在连续画八九个小时的时候最不耐烦。因为虽然觉得画了很久,但是和原图还相差甚远。尤其是长时间画同一个事物,几乎感觉不到任何进步。心里这样想,不自觉地下笔就会重。画面往往会体现出作者的心情,此时我画出来的桃花就象不同色块的堆积,笔触特别明显。在老师的提醒下重新恢复耐心。笔法轻柔下来后,色彩的过渡就自然很多。远看终于有了明显的层次和朦胧梦幻的感觉。与画草地一样,老师再次提醒我油彩的量要用足,不然会缺少油画的质感。我本来纠结的散碎枝条真的画起来反而容易。因为它们在高远处,所以只要用相对暗淡一些的颜色,比如浅耦合色和浅灰绿色大概点出花苞和叶子就好。
树冠画好后,树干的质量也要跟上。关键还是色彩的过渡和明暗的融合,之前的颜色过于单纯,没有层次感。临摹两次梵高的作品,感受至深的就是他的画看似简单随意,却倾注了大师对自然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因此对色彩的辨识度要求极高。我的手常常跟不上眼睛的节奏。眼睛觉得很美也稀松平常的颜色,却很难调配出和原作一样的所谓高级灰,高级蓝,高级紫来。就拿草地来说,常常绿中带灰,灰中带黄,黄中带蓝,蓝中带紫的。即使我在调色板上应接不暇,也只是做到颜色尽可能接近,没有大的色觉偏差而已。好在老师说每个人的色感都不一样,画出自己喜欢的感觉就好。
最后画草地上的小野花。用勾线笔点出白色的小点儿,然后用灰绿色画出花茎和叶子。有了这些小野花的点缀,整个画面就显得饱满灵动起来。
整幅画大约画了十四五个小时。在细致程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想在新年之前完成,因为中间一周出差变成了跨年作。《诗经》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盛开桃花的繁茂与娇艳。新年伊始,用这幅象征着勃勃生机的油画祝福家人和朋友们在人生旅途中有阳光满路,温暖如初。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另: 感谢给我这幅画作指导的XIANG空间的三位老师。感谢丁老师拍的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