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 未知生,焉知死

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是所有生命的本能。

人类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未停止探索超越这种本能。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第十一】

也许是出于对文字的敬畏,也许是书写材料的珍贵不易。深深感到古人真的是“惜字如金”,阅读短短的四十多个字,犹如观看一场精彩的抖音直播脱口秀!

有一天,季路(子路)向孔子请教,应该如何祭祀和供养鬼神。(言外之意,大概是想知道“鬼神”究竟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如果还没有明白与人相处打交道的学问,又怎么能清楚侍奉鬼神的道理呢?”

子路没有得到期望的答案,不甘心地继续追问说:“那么冒昧地问夫子,人死了之后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说:“对于活着的事情都还没明白,又怎么能知道死了之后的事情呢?”

(以上场景对话是我个人对原文的理解和想像,不代表专业解读)


子路为人忠诚正直勇猛,好打抱不平,最后惨死于卫国内乱中。子路临死前还挣扎着整理好自己的帽子,从容而亡,“君子死,冠不免”。

子路向老师孔子求教关于“鬼神”和“死”的问题,以及他最终的慨然赴死,令我有种难言感动和敬畏。

他临终都不忘夫子的谆谆教诲!好好活着,“言忠信,行笃敬”,到了那一刻,一切自然有了答案。

我们很多的焦虑,恐惧与不安,都根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

真正的信仰是可敬的。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不确定性边缘无止境地冒险尝试。

鬼神观念,起源于远古部落氏族的祖宗崇拜及万物有灵的思想。因鬼神乃是幽冥之事,对于一般人而言,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实践性研究,更无法彻底讲明。

所以,对这些大众认知中不确定的事物,存而不论,是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永远都在修订变化之中。正如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不能复制,那么每个人心中的“鬼神”,以及对于死后的认知,答案也不尽相同。

但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答案重要吗?当然重要。

但求索的过程更重要,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也许,死是另一种存在方式。如同河里的水升腾为云,又化作雨,汇入河中,只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条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5,394评论 1 16
  • 弟子资料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与父亲曾点(曾皙)同师孔子。 编...
    荷荷花阅读 7,177评论 0 2
  •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鹏哥有声阅读 3,370评论 0 1
  • 2017.6.11-2017.6.18 从反思中成长! 1.习惯+阅读+学习: 1)生活习惯:早6:00-晚23:...
    铭鸿minghong阅读 228评论 0 0
  • 以前看着书上各种各样的道理,当没有真正的去接触、去感受某某东西时,也就看看也就过去了。今天和许叔聊了一下,没想到许...
    铠虎阅读 1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