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但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重点群体压力,尤其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既存在技能和专业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又有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和农民工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现从就业问题的民生属性、现实挑战、政策应对三方面来详细论述。
就业问题的民生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业不仅为个人和家庭带来收入,还能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后,满足亲友间的人情往来以及尊老爱幼的孝爱表达,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融入社会群体,维护自尊的锐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因此,研究和解决就业问题,居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就业是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基石。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还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例如济南通过精准政策供给,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17万人,同比增长8.8%。就好以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江南企事业单位,到对口扶贫的乡镇招收打工仔打工妹一样,用精准政策,对口招工,让贫困乡镇的青年就业,实现贫困乡镇的经济增长。
当前就业问题的现实挑战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是劳动力供需错位,技术升级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投入,不愿开展岗前培训教育,甚至对企业的历史,文化也不作介绍,招来的工人短视行为突出,没有为企业长远的个人奋斗目标,使人生规划与企业前景互不打扰。直观体现在制造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技能不匹配。其次是重点群体压力,202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一些毕业生择业观念还停留在往年的学姐学长思维,不能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现实,好高骛远,加剧就业难度。另一方面是非正规就业风险,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占比上升,包括临时工,自由职业者等,其劳动保障和稳定性不足,更有甚者,追求高薪,被骗去缅甸的妙瓦底,不仅没有实现真正就业,还拖累了身体加重了家庭债务。这可悲的“就业”,不但劳命伤财,还耗费国家警力。因此,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研究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的政策应对和未来的途径,也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方面是强化就业优先战略,首先将就业目标纳入宏观政策,山东济南的探索比较好,他们出台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若干措施》发放就业补贴3.87亿元。其次推动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避免城镇化“重建设轻就业”的误区,实行建设与就业两条腿走路,走出发展与民生双收的探索富强之路。另一方面破解结构性矛盾。首先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如针对失地农民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是优化公共就业服务,通过“政策找人”“免申即享”等机制,提高政策落地效率。
就业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们的就业,关乎他们的个人成长、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增长,关乎社会道德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未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需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通过政策创新,技能培训提升和服务优化,实现“劳有所得”的我们党所期盼的民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