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会,对潜意识这个概念,我了解的也不系统。这里就谈谈我自己的体悟,所以下面的话都是我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出啥问题,都只与我个人相干哈,其他人概不用负责~_~
百度词条:
潜意识,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这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最早由弗洛伊德(早期心理学奠基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提出。既然是心理词汇,那这个词诞生必然是为了描述新的心理现象,刚开始弗洛伊德用这个词来形容很多认知外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原因,比如做噩梦啊、神经质行为等等,反正是刚提出来很多相关理论不太成熟,没有实验基础,解释不了的就往潜意识上面凑。
现在心理学方面对这个有一些了解了,然后有一些基本的理念(我认为的哈)。
1.潜意识里包含了很多人生过往的经历体验,这些经历体验要么不被认知或意识接纳、要么太过激烈(曾经心理无法承受),心理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刻意将相关的体验和记忆封存在内心深处。类似于选择性遗忘,我就对儿时的事就知之甚少,估计可能是一些创伤性记忆被我选择性忘记了。这种忘记只是我意识不到,但还存在我的大脑中,有一天时机成熟了,我估计就会想起来了(催眠或许能更快速达到这个目的)。
在心理咨询中,有很多工作可能都是在潜意识层面探索。毕竟如果是观念出了问题,我们读读文章看看书明白道理了就通了。但只要是心理问题,必然不会因认知改变而彻底解决。很多我们顽固的习惯或是观念,其实如果向潜意识层面、冰山下层探索,都可能是曾经一些经历体验,当时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接纳,以致埋藏在心底影响着后续的生活。
这里我在多说一句,其实原生家庭确实很深刻塑造了我们内在的冰山(潜意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模式,往往都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他们的行为模式、沟通方式多多少少都会呈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我现在经常会觉得自己很多性格和行为模式都像我爸,有些是我喜欢的,有些是我不太愿意接纳的。
2.在意识与潜意识的冰山上,通过很多方式意识与潜意识可以沟通的。
示例1,很多梦境便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如果梦到飞上天,可能是在表达未被满足的对自由的渴望,这可能是压抑很久或者儿时不被接纳的渴望。
示例2,催眠是可以帮助我们绕开防御,绕开意识,渗透到潜意识,而潜意识包含了一部分不被接纳、不敢表露的自我。比如徐峥前几年拍的《催眠大师》,里面很多场景虽然很夸张,但通过潜意识疗愈个体的方式,确实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示例3,遇到一些刺激我们情绪比较激动的场景,这些场景之所以刺激到我们,不止因为当下认知到的人事物,还可能因为曾经的深藏在潜意识的经历体验被唤醒了。有时我们来到一个地方或者某个情景,你突然感觉有些熟悉,仿佛发生过一样。那估计就是藏在潜意识的一些经历体验被唤醒了。
3.如果把意识与潜意识,归结到我那天分享的冰山模型上。我们意识到的不过是冰上层一角,而主体则藏在意识下面,藏在我们的情绪感受下面。其实潜意识也不神秘,只是我们对这些了解的太少了,而以往接受的教育很少是关于这方面的,因为无知所以神秘,还伴有恐惧等印象。记得《自卑与超越》有个关于精神病人的例子,说有个病人一直认为站的高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为了得到认可每次集会他都要站在椅子上,很多人呵斥劝说都无效,后来有个护士换了认可方式,然后他就不站在椅子上了。潜意识里求认可,观念上认为站得高认可多,行为就表现为站在椅子上。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改变自己的观念,其实就是再重塑内在冰山,重塑潜意识。
每个人的潜意识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尽管内在渴望可能都一样,但具体的行为表现可能完全相悖。此时,我们如果按自己的逻辑、人生体会,去理解别人就会很困惑、充满偏见,其实只有真正的看到对方的潜意识层、冰山结构,我们才能真正的看到和理解一个个体的独特,也能看到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
参考文章:
心理学空间-《当代精神分析导论》-潜意识: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4265
百度词条-个人潜意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A%E4%BA%BA%E6%BD%9C%E6%84%8F%E8%AF%86/22184906?fr=aladdin
百度词条-佛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