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笔记|真正的学习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本章题目为《第4章真正的学习》。
01 为生活做准备
大体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实践运用,二者之间的差别至关重要。后者必须拥有自己专门的名称,与“生活价值”相对应,让我们称其为“为生活做准备”(lifeready)。如果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在特定的场合中能够被整合起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做决定、做计划、接纳并享受一段经历,或者只是理解外部世界,那么,它就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做好准备。否则,这种学校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
如同生活价值一样,“为生活做准备”也有程度高低之分。然而,要点在于:即使某项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也并不意味着它自然而然地能够为生活做准备。 所以,教育者必须更广泛地把握需要综合哪些要素,才能使我们的学习为生活做好准备。
02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有效理解某个主题,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主题、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如果所有人只能做到背诵或解答明确的习题,或者轻易地被错误概念和刻板印象绊住脚步,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理解。
让我们回顾问题A:“什么样的全局性理解(或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我们为生活做好准备?”一部分答案是:在某种意义上有效的理解。有效理解,意味着能够根据已知的内容来思考,而不仅仅是知道标准答案或者正确而熟练地完成常规程序。
03 培养思考能力与“行为表现观”
在“为理解而教”的研究中,我们最终称其为理解的“行为表现观”(a performative view of understanding):人们通过形成和展现“理解”的各种行为表现,包括解决问题、预测、基于已知来解释未知等,从而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围绕着这种行为表现观,我们也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式。在此,细节不足称道,但基本原则非常简单:为了理解一个主题,学习者必须进行大量思考,而不只是按惯例来背诵或运用。
所以,对问题B,即:“什么样的教学能够使全局性理解(或开放性问题)为生活做好准备?”普遍看来,答案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增进理解的教学。只有当学习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时,理解才能为生活做好准备。否则,我们甚至无法解答教科书中或课堂上提出的更复杂的问题。
04 让学习主题变为工具
全局性理解所提供的不仅是思考的主题,更是可以广泛运用的思维工具。
回到问题A:“什么样的全局性理解(或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我们为生活做好准备?”答案是:能够支持思考的、能够广泛运用的、能够将主题内容转变为分析工具的全局性理解。然而,这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因为传统教学往往重视主题内容,而不常将此转换为可以运用的工具。
05 看似铁钉与遗漏铁钉
拿着铁锤的人,看什么都像是铁钉(即“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但也像其他格言警句一样,它只说对了一半。相反的情况时常会发生。我们来看看这条谚语的反面:拿着铁锤的人,看什么都不是铁钉(即“当局者迷”)。
学习中的问题往往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我们的失败也并非“用铁锤敲打的压根不是铁钉”,而是“遗漏了应当被敲打的铁钉”。
『何远舟的得到』:「在学会某个东西之前,不妨把任何东西都看作钉子,去敲一敲,也许会更有收获。」
06 僵化知识
“僵化知识”(inert knowledge),这个概念最早由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提出,后由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布兰斯福德(John Bransford)等人进一步完善。他们认为,我们依原则了解的、与当前状况有关的概念和观点,往往总是僵化的。
例子:脑筋急转弯:我成长于缅因州的一个小镇。不久前,村里的一位男士在3年的时间里分别“marry”了3位不同的女士。他既没有和任何一位女士离婚,3位女士也都尚在人间,这位男士也并没有违法。
为什么会这样?
来看看脑筋急转弯的答案:这位男士是一名牧师。“Marry”了3位不同的女士不是说他和这些女士“结婚”了,而是他为3位女士及她们的未婚夫“证婚”。如果你已经猜出了答案,那么,恭喜你。有人能想到答案,但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个脑筋急转弯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我们太过关注“marry”的主要释义,即“与某人结婚”,而遗漏了它的另一种释义,即“为某人主持婚礼”。这就是僵化知识。
07 为自己而理解
诺埃尔·恩特威斯尔(Noel Entwistle)和维尔达·麦丘恩(Velda McCune)提出了“为自己而理解”(understanding for oneself)的思维方式,并认为这是优秀学习者和思考者必备的品质。理由很明显。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局性理解。而且,只有当你出于自己的意愿希望理解某些状况时,才能更好地运用全局性理解来应对你面临的状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个人需求,每一个学习者会将自己的热情倾注在不同的主题领域中。除了提供见解、指导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带来机会之外,全局性理解并不能一视同仁地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或者兴趣。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偏好和憎恶,这是构成自我的重要部分,应当珍视并充分利用它。
《全局式学习》一书研究了个人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各类主题。这里,核心的要点并非“每个人都应当同样地热爱万事万物”;而是“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对‘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而生动的兴趣”。
08 知识迁移的困难
“迁移”意味着学习者在某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到完全不同的领域(也即融会贯通)。
许多教育者都希望学习者可以自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场景中。但是,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迁移多半会失败。以色列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夫里尔·所罗门(Gavriel Salomon)和我都曾多次撰文指出知识迁移的困难。但是,我们都认为,知识迁移本身并不难,而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迁移知识。其中一个问题是: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而迅速串讲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上述任何一种要求。另一个问题是: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地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需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0章为未知而教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1章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2章学习即理解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3章点燃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4章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