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本书】《软技能》

【基本介绍】

《软技能》,作者刘擎 等,新星出版社2023年6月,14.5万字。

本书源自于“得到”罗振宇、脱不花的策划,他们邀约30位作者就“软技能 ”这个主题以信件的形式作文。所有作者彼此独立,互不商计,全新原创,从各自擅长的领域,以不同的视角、阅历、思维,写下了软技能修炼指南,并以收录成集的方式做了交叉验证。

全书由30封信组成,罗振宇为本书写了序言,脱不花拟写了“使用说明书”,介绍此书共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揭示软技能的底层逻辑。作者和主题分别有:1.万维纲-如何成为大人物;2.吴军-高效能人士做对了什么;3.香帅-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4.施展-陌生人、门徒和朋友;5.薛兆丰-问出真问题 ,真知自然来;6.何帆-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懂点大趋势;7.老喻-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8.宁向东-如何对付自己的心魔。

第二板块,呈现软技能的训练科目,展开讲透从哪些能力入手刻意练习,能够有效提升软技能,形成个人的比较优势。作者和主题分别有:9.李笑来-万般皆可“说明书”;10.贾行家-像行家一样观察;11.刘润-有对象感 ,才能写出对话感;12.和菜头-阅读从哪里开始;13.蔡钰-自我管理的关键是目标管理;14.刘嘉-玩数据;15.李松蔚-若要改变,先“做实验”。

第三板块,翻开那些备受瞩目的精英人群的底牌,让我们得以从其他领域迁移一些思路,跨界打造自己的软技能。作者和主题分别有:16.李希贵:领导团队,需要什么软技能;17.王立铭-从事科研,需要什么软技能;18.熊太行-在体制内工作,需要要什么软技能;19.李铁夫-如何作一个有趣的理科生;20.徐弃郁-马歇尔将军教给我们的;21.刘晗-法律人有什么不一样;22.沈祖芸-下一代需要什么软技能。

第四板块,帮我们将软技能转化为竞争力,用软技能影响他人、改善自身的处境。作者和主题分别有:23.刘擎-老鸟怎么跟新手打交道;24.傅骏-把饭局当作修行;25.东东枪-把别人工作的时间用来喝咖啡;26.汤君健-没有权力,怎么施展领导力;27.王烁-社恐不是你的错;28.陈海贤-如何收获高质量的亲密关系;29.戴愫-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友谊;30.梁宁-如何建设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写在前面】

什么是软技能?为什么要提升软技能?怎么提升软技能?.......问题如涟漪般漾开,原点却只有一个:什么是软技能?

既然本书源自于罗振宇和脱不花的策划,那就到他们为这本书写的序中去找答案好了。

罗振宇先是从人生走向,对软技能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他说,软技能是我们人生中必将迎来的一次能力升级。如果非要给一个时间的话,它大概发生在35岁左右;以35岁左右为界,从一个点到一张网,从社会用硬技能标准到用软技能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从追求自身的“技能点”,到维护空间中的“资源盘”,再到延续时间中的“影响力”;这个过程,就是从硬技能到软技能的升级过程。

通过与硬技能的对比,罗振宇对什么是软技能给出了他的答案:硬技能是一种操控世界的能力,它的处理对象是“物”;软技能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能力,它的处理对象是“人”。硬技能往往有明确的标准、清晰的边界,而软技能的世界则是一片混沌。学生的时候,我们接受的训练是掌握专业知识;到了社会上我们发现,真实世界最大的挑战是怎样与人和平相处。软技能,归根结底是人跟人之间打交道的能力。

而脱不花给出的答案更加模糊宽泛,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她说,”无论你的硬技能是什么,软技能本质上是硬技能的杠杆,帮你把有限的硬技能放大若干倍,从而起到撬动目标的作用”。

我想,罗振宇对此应该也是认同的。因为他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世界经常给我们这样的假象,让我们误以为拿到一把钥匙就可以开一把锁,掌握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殊不知,在现实世界中,每一项有用的方案背后,都有一个无比复杂的支持系统。我们能想见,正如一个水龙头的背后还有水管、水厂和水源,一场成功的销售、谈判、演讲、对话的背后,也有大量的人外之人、事外之事、理外之理、局外之局。” “一个人软技能的高下,就在于是否能看到眼前事物在空间中的无尽延展和在时间中的绵延余波。”

从活动策划成果来看,从30封信的主题和内容来看,虽然大咖们对软技能各有各的理解,但也有共识之处,那就是:硬技能是技术性的、可量化,更多地通过专业培训获得;软技能是非技术的、难以标准化测量,依靠经验积累与自我反思提升。

对此,罗振宇也说,”软技能,不是一套用逻辑勾连起来的理论系统,而是一组由无数情境碎片堆积起来的行动模型“。他进而举了《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习作诗的例子来说明,”学习软技能和学习作诗一样,无非就是要凑齐这么三个要素——多样且高明的师傅、情境化且具体的范例、长期且大量的积累”。

于是,我不再执着于“什么是软技能”,不再试图去给它下定义、划范围,也不再去纠结于“软技能归根结底是人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我就带着对软技能模糊而宽泛的理解,去看看那些大咖们是怎样基于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解出发,展示出怎样的情境和范例,会给我带来哪些触动和启迪。

游览百花齐放,再择已之所爱,赏其华沐其香,如此观感甚好。

【撷取摘要】

1.

万维纲(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如何成为大人物

所谓大人物,就是对事情的走向有影响力,能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世界的人物。

要想成为大人物,你通常需要难得的机遇和至少一项出类拔萃的硬技能。而大人物都有三种软技能:野心、入圈、眼光。

野心,是你为了赢,放弃了什么。不是让你放弃休息时间或者放弃亲情、友情,而是你得放弃平庸。社会上有一股强大的世俗力量,拖着你走向平庸。……我们在小而确定的事情上对自己特别狠,因为我们觉得很值得,回报的确定性很高----你多付出一分汗多,就真能多得一分。但这么卷是不可持续的,达到一个很小的目标就会停止。”这才是真正的野心——我奋斗不是为了符合别人的评判,而是为了发现我是什么人、我能成为什么人。世界这么大是让你去探索、征服和改变的,不是让你早早找个地方当房奴的“。

入圈,你得向最厉害的人学习,跟最好的人交流、碰撞,特别是得有合作才行。这里面有个网络聚集效应,各行各业的顶类高手总是各自扎堆在有限的几个地方。你得了解世界正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设法前往那些地方,跟那些人交往。......交朋友最好的办法不是拉关系搞聚会,而是大家组队出去冒着风险、付出汗水、拿出性格来做一场。

眼光,找到属于你的不平凡。小人物的最高境界是“求稳妥”“求庇护”,是从思想上完全放弃自我,成为工具人。大人物的最低境界,则是成为一个“士”。士是有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人格、自己给自己做主的人。自我改变最有效的办法是先建立身份认同。当你面对“前进一步求增长,或者后退一步求安全”这种选择时,问问自己,作为一个大人物,我应该怎么选?

2.

吴军(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高效能人士做对了什么

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做具体事情的技能,那些技能都可以慢慢学习;最重要的能力是在还没有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可以判断清楚哪些事情没必要做。

①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效的反馈系统。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②培养自己的同理心。③保持自己的敬畏心。④剥离情感。

3.

香帅(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实验室创始人):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

入门靠硬知识,跃迁看软技能。

未来的职场生态,会逐渐向“硬知识决定下限,软技能决定上限”的生态演变。

找到自己的天赋,在场景里不断磨砺,将其转化成你独一无二的软技能——这样你才有机会与时间、时代做最坚强的抗衡。

4.

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做主人、门徒和辩友

第一,做时代的追问者;第二,做知识的主人;第三,做经典的门徒;第四,做高手的辩友。

伟大的问题,总是可以逼问出伟大的答案。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若想有实在的知识与思考,不停追问当下最重要的时代问题,是你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我在读经典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基本的读书态度,就是要假设书中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如果读来觉得哪里像是胡说八道,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经典的问题。→所谓“是我的问题”,意思是,过去我很可能陷入了对世界某种不自觉的预设当中,我被这个预设限制住了,以致世界在我眼中只能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其他形态都变得不可理解。→我的破解办法有些类似于传统相声《扒马褂》,里面有个借了马褂的傻小子,千方百计地替出借马褂的东家圆各种谎,说不通的愣是能给说通。我就是要替那些经典的作者圆谎,把他们初看上去根本说不通的东西愣是给说通。

当你在苦读经典的时候,如何避免眼中的天变得越变越小呢?如何避免在错误的矿脉上勤奋地做无用功呢?我认为仅仅靠你自己一个人是避免不了的,甚至你的狭隘还会不断强化。你需要找到一群跟你一样追问时代的问题、想做知识的主人、愿做经典的门徒的人,而且他们的看家功夫是在其他学科,你要与这样一群人持续地讨论、争辩。为什么?这些人满足前三个条件,意味着他们算得上高手,你们会是旗鼓相当的辩友;满足最后一个条件(看家功夫在其他学科),意味着你们处在不同的井里,争辩过程会帮彼此打开盲区,帮彼此看到不一样的深井,更看到不一样的天。

6.

何帆(经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懂点大趋势

互联网并没有让我们变得全知全能,相反,它把我们禁锢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

怎么判断未来大势?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沿着慢变量去寻找小趋势。小趋势往往发生在年轻人那里,发生在边缘地带,发生在交叉学科,这需要我们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去理解别人,去理解别的领域。

7.

老喻(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公司创始人):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你不必拥有更多才华,也无须变得更聪明,“冷静的大脑”才是人生赢家们的秘密武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理性的现代人最重要的软技能方向。

哲学家休谟有一个奇怪的主张: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迷信,来自对确定性的渴望,以及对随机性的恐惧。为了得到一点点确定性的幻觉,人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而这么做又会将自己置于更大的、更危险的不确定中。

在现实世界,在工作、生活、投资中,我们要去除这样一种句式:“如果……那么肯定……”。这个句式应该以加上概率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那么有80%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这个概率的条件,并不断通过实践去更新概率。

作者给出了一套提升做对人生决策的概率的软技能,包括5个要点:①量化。别说“也许”“可能”“或许”“大概”这类词,最好说“我有60%的把握”;②灰度认识。改变任何事情都追求100%确定的心态。要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从不同渠道获取更多元的信息。③期望值计算。④黑白决策。做决策的时候要理性、坚定;执行完之后,还要迅速归零,将执行和结果分开。⑤形成系统。漫长人生和扑克生涯一样,是由很多个连续决策构成的。你不能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要建立一个大概率能“赢钱”的科学决策系统。好的系统几乎都有如下特性:强健、高适应性、韧性。普通人关注结果,高手关注系统。对于这个决策系统,你一方面要坚定地执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反思、优化,进行贝叶斯更新。

8.

宁向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何对付自己的心魔

①学会看到他人。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不是一回事。当你自我感觉变差时,说不定你在别人眼里的重要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人生的很多进步都是在无奈中取得的。就像一位著名作家所说:能够教育一个人的,不是道理,而是南墙。

②学会随遇而安。独善其身,本质上就是安顿自己的内心。聪明人一定要学会双线作战。除了和外界各种势力竞争之外,要意识到还有一个更大的、势力与日俱增的敌人,那就是生长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魔。事业越大,心魔有可能越大,但心力却不能无限放大。所以,要学会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有两个表征:一是把节奏慢下来,我们不能总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二是把脾气减下来。

③学会专注,守住自己的基本盘。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加法和减法的游戏。顺境的时候,做加法;逆境的时候,做减法。做加减法的依据,是看清自己的资源禀赋,看清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钱,找到自己的基本盘,然后守住它。人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丢掉自己的基本盘;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什么是取舍?取舍就是选择,而选择的本质,实际上是放弃。

9.

李笑来(天使投资人): 万般皆可“说明书”

软技能包括一个人的情商、个性、社交礼仪、沟通、语言、个人习惯,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一切“非技术技能”。

在我看来,“软技能”和与之相对的“硬技能”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可以通过考试衡量。

现代人迫切需要的一切软技能,其实都是有“说明书”的。在我眼里,所谓的学习,其实就是“认真阅读说明书”而已;而所谓的学习难度,最终只不过是说明书内容的差异程度而已,再了不起就是内容结构复杂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一切心理学图书,甚至这个领域里的每一篇学术论文,都是大脑的说明书。自学能力其实就是阅读说明书的能力,仅此而已。

10.

贾行家(作家,得到专职作者,专注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像作家一样观察

AI绘画技术很残酷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凡是能进行清晰量化描述的,就不再是艺术创作,就可以被算法替代。

作家、艺术家一般都具有一种软技能——观察能力。某种意义上,文学艺术创作无非是把观察的结果呈现到创作意图上。低水平的观察是察言观色,高水平的观察是把握生命状态,那可能是一种之前无人知晓的状态。

11.

刘嘉(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玩数据

红绿灯“九宫格”的设计是否可行?是去抽样调查,听听大众对新旧红绿灯方案的意见;或者是去咨询专家,听听他们的意见;又或者是去调研一线交警的感受?都不是。这个讨论里,专家说了不算,大众吐槽也不算,一线交警的感受也不重要。真正决定红绿灯方案好坏的,是十字路口通过的效率,以及交通事故率。一旦明确红绿灯改版的目标是提高十字路口的通过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率,你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随机对照试验啊,随机选几个路口,部署新版红绿灯,比较在旧版和新版红绿灯下,通过效率和事故率的变化,再进行相关性检验。

没有正确的目标,你会再多硬技能,也只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你已经成长为一名资深数据工程师,你最核心的工作就不是采集数据、进行计算,也不是出报表了,而应该是选择正确的数据指标。在人工智能领域,那些首席数据科学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构建一个当下最合适的目标函数。

数字化本质上就是从现实世界到数字的一种映射。我认为拨开现实世界问题迷雾的,不是概率,不是统计,不是公式,也不是计算,而是目标管理这项软技能,它搭建起了从现实问题到概率统计的桥梁。

职场中判断一个人是优秀还是卓越的一项很重要的标准,是对常识和逻辑的学习、应用。

12.

李希贵(教育家,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领导团队,需要什么软技能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很大程度上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就是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未来,当然还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领导者最为重要的软技能,那就是构建关系、调整关系和管理关系的能力。

关心对方的个人需求,永远是与其建立良好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只想告诉你一个我一直在使用的工具,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

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不可就事论事,死盯问题本身,而是要看一看问题背后组织的结构和制度有没有调整的必要与可能。譬如,公司某一个团队缺乏成本意识,花钱大手大脚,行事过于铺张,批评、教育也没什么效果,这时候,最好是寻求制度的帮助,把这样的团队变成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甚至变为一个利润中心,让他们自己吃自己的肉,自己喝自己的汤。这样做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英国领导力专家布赖恩·克莱格曾说,“最成功的人是那些不断努力减少自己工作量的人”。

《掌握人性的管理》作者玛丽凯,打造出了全球著名的玫琳凯品牌。她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她的管理经验,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

13.

熊太行(心理咨询师,人际关系洞察家):在体制内工作,需要什么软技能

《熊太行·关系攻略》中主讲人际关系的四种能力:①和自己相处、让自己内心自洽的能力;②和身边的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也是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能力;③在一个组织内被尊重和获得发展的能力;④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智慧。

社交其实是为他人提供价值、让自己收获支持的一种行为。我认为真正的社交能力,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体制内不同的工作对象,把社交能力进一步拆分为:理解领导的能力、理解同事的能力、理解下属的能力和理解大局的能力。

14.

沈祖芸(教育专家,学校组织变革专家):下一代需要什么软技能

这个世界不再是按照领域划分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挑战组成的——不管你考出多高的分数,如果不能解决真实世界里一个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不能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你很快就会产生一种危机感。

凡是可被拆解的能力都能通过策略、方法和模型进行培养。以下两个最底层的能力模型,能让孩子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成为一名问题解决者,也能让他在处理内心世界的议题时,成为一个可以很好地调节自我的人。

(1)挑战的基本结构模型:挑战其实是激发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邀约,包含定义问题、解决方案、实施过程和成功标准四个要素。

把下面这张行动清单贯穿在自己的行动过程中,不断靠近“把一件事做成”的目标:·你可以从哪里入手?·要怎样才能知道你行动的方向是正确的?·在实施过程中,你能向谁求助?·如果第一个想法行不通,还有哪些可行?·怎样评估自己有没有接近预期目标?

(2)展自我调节力模型(三角模型):通过启动情感、改变行为和提升认知来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调节力。

① 启动情感。孩子的行为是被模型底部的情感开启的。这是因为,他们做出的所有行动都取决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确认:· 我喜不喜欢这件事?· 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 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

② 改变行为。孩子自我调节力的发展不能靠“说教”,它应该像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用一个个有意思的学习任务来承载。

③ 提升认知。100年前,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我们要把孩子们的未来生活与今天的学习联系起来,“用未来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未来是一个VUCA时代”。解读有两个版本。在一个版本中,VUCA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它构建的是一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但在另一个版本中,它是Vision、Understanding、Courage和Adaptability的缩写,是愿景、理解、勇气、适应,更多地关照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15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老鸟怎么跟新手打交道

软技能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在外观上显现为具有功效的能力,可以用来应对具体问题或达成某种目标,但构成这种能力的“内里”却是一种隐性的“素养”。通用性高的软技能往往要求综合的素养。沟通表达能力就是如此,它是认知、情感与思维品质的综合显现。真正重要的是隐性综合素养的提高,这需要长期培育。这里说的“培育”,更接近植物学意义的“养成”,而不是机械工程式的“锻造”。

软技能的另一个特征,它其实是一种“know-how”(知道如何做)。必须在实践中反复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而一旦习得又能够内化为素养,几乎终身不会遗失。因此,我们不必将隐性的素养神秘化,它是可教可学的,也应该勤于练习。

16.

东东枪(广告创意专家):把别人工作的时间用来喝咖啡

懒惰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进步的滑梯。偷懒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甚至是电梯。懒惰是劳动的最小化,偷懒是劳动时间的最小化。

如果职场里一个人特别擅长偷懒,那这几乎可以视作更有效的时间管理的成果,甚至偷懒就是这个管理本身。因为偷懒意味着你要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想办法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

首先,应该用尽量少的时间把事情做对。其次,应该尽量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把事情做好上。最后,应该破除对“完美”的执迷(如果有的话),因为先“做对”才重要,否则怎么“做好”都是浪费。你得时刻记着,别追求完美,先追求正确。

“想明白,才能干明白”。想明白什么?是这么四件事——确立标准,评判方法,安排步骤,预估时间。①要偷懒,就要记得提醒自己:如果拿到的是一张印刷模糊不清的试卷,一定别急着开始答题;答了也是白费时间。这是确立标准。②要偷懒,就先别急着“做好”,在确定怎么“做对”之前,“做好”是不可能的。想想钉钉子的事情,没找对位置,直接抡锤就砸?砸得越结实越费事。这是评判方法。③要偷懒,就要随时回顾,分段确认。钉子砸进去了才发现位置有误,这是常有的事。这是安排步骤。④要偷懒,就要比别人更专注、更敏锐,要更快速地了解情况,做出判断。这是预估时间。很抱歉,要做到这些,你需要比别人更努力,而且是更有效地努力。但好消息是,这些努力 会变成你的“包浆”,变成你可以傍身的软技能。

鼓励职场里的同伴学会偷懒。因为偷懒的人往往是更加珍惜时间的人----他们在把活儿做对、做好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工作时间,是因为他们希望把那些时间用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或者更好玩的事情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