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
师傅厚江先生《预约课堂的精彩》将出,嘱我写序。
我闻之,始而骇然,继而赧然,终而释然。
“骇然”是先生乃全国中语界力能扛鼎之人,三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天下学子“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者众。先生嘱我写序,始料未及。
“赧然”是我忝列黄门弟子,与先生4X弟子相比,我先天不足,后天懒惰。纵然老师耳提面命,迄今诸事无成,两手空空,岂不愧惭?
“释然”是我思之再三,终于灵台透亮。老师以此种方式架我于火上,无非以大胸怀、大境界奖掖后进,鞭策后学。一念及此,我既如坐针毡,亦如沐春风。于是,不揣浅陋,勉力如下。
黄师教育教学成果蔚为大观,汗牛充栋,但亦可用两句话概括之。
其一,惟大英雄能本色。
本世纪以来,工具论者和人文论者纠缠不休,“工具论”者拼命夯实双基和鼓吹应用能力培养,导致语文教学越来越窄化;“人文论”者则死命倡导人文精神的熏陶,导致文本价值被极端漠视,其结果是语文教学越来越泛化。
更多的语文名师,则埋头苦干,实行圈地运动,抢注各种新奇的语文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
吴非老师曾专门撰文《力戒浮躁》批评此类现象:“创新不是为了出风头、抢风头。现在教育界总有些人巴结媒体,热衷于追求‘轰动效应’,一切为着出名。有些人成天想弄出点动静来,让全省知道,让教育部知道,或是让所有的同行知道。那样做必然背离教师的职责,背离教育的原则。”
在此追新逐异的时代,黄老师却突然冒出一句:“语文就是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此论一出,满座寂然。盖因教育观念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真假。何必猴子掰玉米,把好的东西都扔掉了,最后只能两手空空?
如同长坂坡张飞的一声大喊:“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交战?”黄老师这一声断喝的场景,常常让我想起《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苏州中学工作期间,我多次听黄老师的课,他极少用课件,娓娓而谈,兴发感动,生命流转。讲座则更是与多媒体绝缘,一张桌子,一杯清茶,一个话筒,一张嘴而已。
也不过是家常课,也不过是常识,但一支粉笔写春秋,这就是黄老师的英雄本色。至善至美皆简单,简单乃是宇宙的精髓。本色语文就是要剔除一切不属于语文的涂脂抹粉,还语文之本来面目。
所谓“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所谓“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按照母语学习的规律学语文,教师按照母语教学的规律教语文。”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果真如此,夫复何求?
本色语文最大的价值在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花花绿绿的语文中,黄老师成了那个指出皇帝是光屁股的孩子。他融合课程理解、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针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做了大量的纠偏工作,勤勤恳恳,不知疲倦,这是对语文的热爱,也是对其信仰的坚守。
而这一切非大英雄不能为。
我和黄老师多次促膝交谈,对他波诡云谲的人生故事感叹不已,自然也从中读出了他改革旧弊的动力源头。
鲁迅说:“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很多东西人生的最初就已经写就,此后不过是被唤醒;想要改写,除非有更大的因果遭遇。
黄老师父亲也是热血青年,他曾接受一位无名地下党员的命令,和村里几个青年一起加入保安团的反动救国军,其目的是伺机逃跑,拐回几条枪。结果该地下党员不慎被捕,被活活钉死在城门之上。虽然这个无名烈士并没有供出自己同党,但黄老师的父亲和几个青年还是连夜逃回了老家。
运动期间,由于受到父亲牵连,从小就是孩子王、小老师的黄老师,居然没有被选为红小兵,居然被排斥在组织之外!这让自小就有英雄情结的黄老师感到憋屈。天不怕地不怕的黄老师,异想天开,决定单干,你不带老子玩,老子也不带你们玩,于是带着一些孩子,独立成立了一个组织,自封为总司令。
红小兵出去活动了,黄老师也带着人马煞有介事地活动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因为活动的规划和路线图被一个孩子遗失,进而被人捡到并上交给有关部门,导致了这个“组织”被破获。
在学校大会上,随着校革委会领导一声大喊,把反动分子黄厚江押上台来……黄老师的童年消失了,那一年他只有13岁,他也成为国内被批斗最年轻的右派。这么多年来,黄老师对开会最为反感,也最为不适,这是黄老师的伤口,也是他的冠冕。
无论如何,一个曾经被排除在组织之外的人,一定是敏感的,也一定是深刻的。他会有很多不相信的东西,也会对很多东西深信不疑。但有一条,一旦坚信一条路,他就会百折不回,撞上南墙也不回头。
黄师之大胆,之脱俗,之深思,之决绝就是如此。
比如要破除一切权威束缚,黄老师倡导我们大胆想,凡能思考的前人皆已思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思考。这一思考,本色语文出来了,共生教学出来了,阅读教学系统化出来了,写作教学一体化出来了……
黄老师还告诉我们,人人都可做名师,倡导我们大胆做,怎么做?譬如每个学期认真研究两篇课文,上好两篇课文,这一点也不难吧?但钻到深处,磨到深处,不仅学会了一类文章上法,而且积累了属于自己的经典篇目。几年过去,任何人都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无往不胜。
罗马最终是建起来的,名师也是练出来的。
其二,是真名士自风流。
由于诸多原因,黄老师读过的书并不海量。这固然有一点遗憾;但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语文大家,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我常常思考这其中的缘由,答案其实很简单,是真名士自风流,无论什么也改变不了,更阻止不了。这是真名士的能量守恒定律,不在这条路上成功,就在那条路上成功。
黄老师的成功,首先要归于其人生的历练。这种历练,脱离了大的时代背景,大的社会环境,根本无法复制。就算让黄老师从头再来,他也未必愿意复制自己。人生之诸多偶然凑成今日之自我,人生诸多之幻灭成就今日之自我,怎不让人唏嘘?
其次是归于自我的解剖。人的发展方式因人而异。有人是向往扩张式发展,有人是向内聚敛式发展,黄老师是后者。人人皆可为尧舜,有为者当如是。黄老师从自我世界出发,不断深挖,始于自己,终于自己。因为与真实的自己在一起,因而也与大众在一起。
这条路其实是天才的路,艰难曲折,但又曲径通幽。
尼采就不读书,他摒弃了一切外在的杂音,只为倾听自己内心的天籁。李白也不读书,而且还对读书人竭尽嘲讽之能事。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我当然不是鼓励教师不读书,而是希望教师多读原典图书,读透了,读熟了,自然可以一通百通。譬如黄老师读《论语》,就读出了一部《论语读人》,读《红楼梦》,读《老子》,都有很多真知灼见。金克木有一本著名的书,书名就叫《书读完了》,其实不是书读完了,而是原典图书通透了,其他读与不读一个样。
真名士如青松:“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真名士亦如翠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如今,“度尽劫波”“及凌云处”的黄老师又提出了语文共生教法。
共生教法最大的价值在于语文教学的守正出新。本色语文之后,黄老师名扬四海,但可贵的是,他不仅善于纠正一个旧世界,还善于构建一个新世界。
本色语文是拨乱反正,共生教学则是守正出新;本色语文是教学主张,共生教学是教学主意;本色语文是理性思考,共生教学是操作指导。这两者互为支撑,又相辅相成。
但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操作指导或许更具有实战的意义。共生教学也有两句话:“用阅读教阅读,用写作教写作;在阅读中教阅读,在写作中教写作。”
阅读与阅读共生,写作与写作共生,共生就是共长,这是生命的发现,也是生命的又一次更新和成长。
在黄老师看来,共生的课堂,应该要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伸开几根分枝——长出几片绿叶。
所谓,一粒种子,就是一堂课的逻辑起点,清晰的教学指向;长成一棵大树,就是由逻辑起点延伸出去的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几根分枝,既指主要教学环节的不同层次,也指不拘泥于“点”和“线”,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教学需要“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片片绿叶,则是指无论是主干还是分支,都必须追求鲜活的教学生成和教学细节,以使课堂生机勃发。
在黄老师眼里,课堂到了一定境界,就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哲学。课堂的动与静,取与舍,放与收,进与出,内与外、点与面……一切都在方寸之间,飞花摘叶,皆可伤人。最让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课堂虽然是家常的,可熟练操作的,但它又是生长的,鲜活的,充满能量的。
精彩之所以可以预约,正是来源于此。这不是自大的狂妄,只不过是成熟的确认。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从理念建设到方法操作,黄老师还在前行,他油箱里的油还是满载,这实在让我们叹为观止。
真名士的风流,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勇立潮头,也能够扎根于地底,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尚带着露水和青草的香味。
但愿这本书能影响到更多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从中窥见吉光片羽,从而获得一些学科的资本和尊严,能够在自己的园子里安身立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向黄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