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淹没。并且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源,信息就更加泛滥了。
现在的很多APP也都提供收藏、稍后阅读的功能,可以让我们方便、快捷地收集信息,但这样的便利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害,比如以下这些现象,你是否耳熟能详呢?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好友转发了一篇好文章,觉得干货满满,就赶紧转发、收藏,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某大V的公众号又发了一篇好文章,大致浏览了下,觉得不错,就点了收藏。过段时间,要么你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要么只是有一些印象,却不记得在哪里看的、放在哪里了。”
“又或者我们在云笔记软件里收藏了很多所谓的知识,看到公众号、知乎上的好文,我们就收藏,我们错把收藏当成掌握,自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获得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很多文章收藏进来后再次阅读或回看的几率几乎为零。”
正是由于这些现象,所以,我们才会经常感慨——“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其根源都在于你没有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是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管理
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
根据心理学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发现,我们人类可以保留在短时记忆中的事物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制,通常约为7件事物。
比如,某个朋友告诉你他的手机号码,在你把它写下来之前,你的短时记忆只能记住一段时间。
如同电脑一样,我们的大脑有运算和存储能力,相当于是由内存和硬盘组成。但由于我们的记忆能力的限制,导致我们的存储能力有限,因此必须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扩充我们的存储,就像外接一个可移动硬盘一样。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这样的可移动硬盘——第二大脑和个人资料库,让我们的大脑专注发挥它的特长——思考与创造。
通过知识管理,我们还可以让我们的第二大脑和个人资料库更好地帮助我们做到:
1、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面临着多重考验: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制定的短期和长期计划、灵光乍现的想法与灵感等等。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可以让我们达到“活在当下”的理想境界。
2、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李叫兽曾经说过:“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
印象笔记提供了很多方式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比如通过笔记本、笔记本组和标签建立知识体系,让相关主题的知识聚集在一起。还有笔记内部链接、智能推荐等功能,都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3、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
经过我们大脑筛选过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找到。为了快速找到,除了前边提到的知识体系外,你可以去优化你的笔记命名方式和标签体系,将更多相关的、自己容易理解和记住的关键词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搜索到。
4、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智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获取越来越便捷,很多时候,当我们想要获取知识时,只需用手机上网,分分钟就可以获得非常权威的知识。但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让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发生改变,才有价值,才能转化为技能和智慧。
二、什么是知识管理
李笑来在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曾这样说过:“衡量一个人是否足够‘聪明’的依据很简单: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概念,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必要、准确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
所以学习知识管理,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管理?
1、什么是知识?
知识和信息的最大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说,所谓知识,其实只不过是一些信息。但是却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称为知识,而是那些“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以及“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的信息。
举比知乎或微信订阅号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变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2、什么是知识管理?
如果说管理是“调用资源,有效率有效用地达成目标”。知识管理的本质应该就是——收集和整理知识,有效率地产出结果,解决问题。
成甲老师也在《好好学习》一书中,说过:“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或者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三、如何使用印象笔记做高效的知识管理
1、收集:借助第二大脑,连接一切外部知识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要面临多重考研: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制定的短期和长期计划、灵光乍现的想法与灵感等等。所有的这些信息归根结底有两类:一类是由内部产生的,也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临时的想法、长短期计划等等;另一类是外部产生的,包括我们工作和生活中要处理的事情、要接收的信息等等。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让大脑专注于思考和创造。
(1)解放大脑,建立思维的秩序
建立思维的秩序,就是把工作、生活和学习相关的事项、计划和创意想法等都通过工具进行收集、管理,解放我们的大脑。
如何通过印象笔记建立思维的秩序呢?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a、快速收集。在印象笔记中新建笔记,随时记录灵感和想法(也可以建立一条固定的收集灵感或想法的笔记,然后设置快捷方式,需要记录的时候可以快速打开)。收集进来的想法,都要加上“复选框”,以便后续的处理。
b、高效处理。处理的时候,如果发现这个想法不可行,可以用“删除线”划掉;如果这个想法已经实现,就勾选“复选框”;如果这个想法可以落地,但需要过段时间处理,就设置一个定时提醒。
c、定期回顾。养成每天、每周或每月回顾的习惯,让所有的好想法和计划都不会被遗忘。
(2)借助第二大脑,建立信息的秩序
各种类型、各种来源的信息,不论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类型,还是来源于通话、短信、微信、邮件和网页等渠道的信息,我们都可以通过印象笔记进行收集。
比如,收到电子邮件,可以转发给印象笔记个人账户收集;
看到好的微信文章,可以分享到“我的印象笔记”收集;
看到一条有价值的新浪微博,可以@我的印象笔记收集;
浏览器上看到一个网页,可以点“剪藏”按钮收集;
在得到里听了一本书,可以打开文稿同步到印象笔记收集;
多看阅读里有很多读书笔记,可以自动保存读书笔记至印象笔记;
收到一张名片,可以拍张照自动识别到印象笔记收集;
看到书本上有一段文字写的不错,可以拍照存到印象笔记;
……
但是,对于知识的收集,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点——我们要避免无目的、无限制地存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制定收集规则:只有符合目前需要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知识我才会收集。如果对我没有价值,再好的知识我也不要。
2、整理:聚沙成塔式的知识积累
(1)根据关注点建立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相当于骨架,有了这个架构,学习了新知识,就知道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万物各得其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架构,新的知识就没有存储的地方,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会变得零散,甚至是一团乱麻。 这就好像,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若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如下:
第1步:建立收集箱。我们可以将印象笔记的默认笔记本设置为收集箱,用来存放未被加工过的信息或临时信息。无论是哪个来源的信息,都可以在收集箱中记录或收藏。对于部分来源的信息,会有默认的笔记本来收集,比如微信、微博、简书、得到等等,这些也是你的收集箱。
第2步:为关注的领域建立笔记本。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为每一个关注点建立一个笔记本,并将同类型的笔记本合并为笔记本组。存放在这些笔记本和笔记本组中的信息就是我们个人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分类体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和调整才能使其更加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有四类:当前任务、长短期目标、角色与责任以及兴趣爱好,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展开来完成知识体系的搭建。
第3步:定期整理和加工。我们需要定期对收集箱里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修改命名、添加标签、内容整合、归档。
(2)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a、命名:印象笔记的笔记命名和电脑上的文件命名并无差异,为了便于搜索,可以将笔记的关键信息写在笔记的名称中,如日期、地点和其他关键信息(或关键词)等。可以参考下淘宝商家是如何被宝贝命名,以提高被搜索到的概率。另外,还有一个命名的小技巧:给笔记本或笔记本组添加数字可实现自动排序,方便管理。
b、分类:印象笔记的分类方式和其它云笔记有明显得不同:印象笔记仅支持两级分类:“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当然这样的分类逻辑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研究发现,当我们的文件夹分类超过三层时,被再次打开的概率不超过10%。分类的逻辑可参考建立知识体系时提到的“当前任务、长短期目标、角色与责任以及兴趣爱好”。笔记的分类没有标准、统一的标准,思路清晰、符合个人习惯的分类逻辑就是合理的。
c、标签:标签可以给你的笔记增加很多维度,让你的笔记内容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从而充分发挥我们大脑的想象力。
标签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标签数量多,可以多达1000个,而笔记本最多250个;第二,标签可以层层嵌套,想分几层都可以;第三,标签可以让一条笔记变得立体,一条笔记只能属于一个笔记本,但可以有多个标签。
建立标签体系需要有自己的原则:第一,标签尽量不与笔记中的内容重复;第二,添加标签重点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想到了什么;第三,标签应该简介明了,易于管理,且不易混淆。
关于标签建立的具体方法,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这样使用印象笔记的标签功能,会让你的知识管理能力更加强大》。
d、内容消化:在如今的碎片化信息时代,即便是经过了我们的层层过滤,每天还会有很多信息会流入到印象笔记中。对于其中的大部分,我们在做好分类、加标签后完全可以不用再理会它(仅仅作为参考资料)。但也有部分重要信息,需要你进行深度阅读并消化,进而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使用康纳尔笔记法对笔记进行加工处理,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一个模板,每次整理的时候直接复制调用。
3、应用:知识经过实践才能发挥价值
(1)巧用搜索,在需要时快速找到
搜索是印象笔记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熟练使用搜索,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应用知识的效率。不过,我们也无需掌握全部的搜索技巧,只需要记住如下的技巧即可:
a、一个功能。对于经常使用的搜索,我们可以将其保存下来,提高搜索效率。
b、两个快捷键。快速搜索(全局搜索)可用Ctrl+Q,单条笔记搜索可用Ctrl+F。
c、三个搜索命令。intitle,在所有笔记标题中搜索包含某关键词的笔记,如“intitle:知识管理”;tag,搜索某个特定标签的笔记,如“tag:时间管理”;created:day-7,最近一周创建的笔记,还可调整搜索范围,如最近一月创建“created:day-30”。(更多搜索语法可以到印象笔记的官方网站查阅)
(2)使用智能推荐和内部链接,让知识快速关联
印象笔记的智能推荐,可以智能化地帮你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后台的算法会根据笔记的内容智能推荐相关的笔记,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内部链接更是一个特别好用的功能,我们可以手动将相关的笔记整合在一起,让这些笔记之间建立关联。
比如前不久,我对“选择”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后,想动手写一篇相关的文章,但总觉得有些无从下手,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于是,我就新建了一条笔记,整理了一个框架,附上相关资料的内部链接。每当有新的想法后从其他地方看到相关主题的资料时,我都会到这里。这样,等我想要动笔写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快速、高效地查看相关的参考资料。
(3)不断践行,迭代、升级我们的大脑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操作系统,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往上一层是价值观和方法论,最上层是践行。
我们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换旧的概念,在它们之间不断建立更有效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研究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通过不断践行,反过来刺激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于是,我们大脑这个操作系统就不断地升级、优化。
而我们通过知识管理建立的第二大脑所提供的是“知识及其关联”,与我们大脑这个操作系统结合在一起,就仿佛是给操作系统加了一个可移动的硬盘,使得这个操作系统性能更加强大。
4、分享:能分享出来才算真正掌握
(1)加深理解、消除知识误区和盲点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教授给他人这种主动学习方法在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90%,对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好。
在教授给他人时,我们可以借鉴费曼技巧:
a、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要学习的概念
b、想象要给一个毫无这个领域背景知识的人讲授这个概念,把自己的解释写下来
c、卡壳时,回到学习材料重新学习,直到理解透彻为止
d、对自己的解释进行简化
(2)建立个人品牌,链接同类圈子和人脉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最简单、易上手的写作开始,等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再去做微课、录制系列课程或在分答、在行以及知乎live上做付费咨询。
不过,建立个人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做好的话,需要做到如下两点:第一,长期的体系化的知识输入;第二,持续的高质量的输出。
另外,分享的过程中还有机会结识很多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一起成长、进步。
结语
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还存在很多误区: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知识管理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知识的输入、加工整理、输出,只要借助一些工具,就能全面掌握知识管理这项技能。
但随着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我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法、提升认知水平的途径。要想真正掌握知识管理的技能,我们要还要学会很多相关的技能,比如如何高效学习、如何有效阅读、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如何实现自我管理等等。
所以,使用印象笔记建立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只是知识管理的开始,我们要借助印象笔记这个利器,不断学习、实践,才能实现认知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