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1.13-11.17(关于陶渊明)

一、人物简历

1、 姓名:姓陶名潜,字渊明。

也有人说他名潜,字元亮,小字渊明,还有人说他名渊明,字元亮。总之,你看到古代诗文里提到渊明、泉明、元亮这些名字,要明白它们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2、出生地:寻阳柴桑(今天的江西九江附近)

3、年代:公元365年—公元427年

动荡不安的六十三年,江南一共先后换了九任皇帝,其中东晋六个,刘宋三个。

4、家庭情况:曾祖显赫、祖父还行,但“君子之泽,两、三世而斩”,一生清贫。

5、个性特征:真儒一枚。年少时轻狂,成年后觉得世界太脏,难以合拍。

6、职业:隐士(农民),零星做过几任小官。

7、作品:《陶渊明集》,人格魅力高于其文学魅力。

8、人格符号:田园诗人。个人精神肖像见于《五柳先生传》。

9、真实生活状况:凄风苦雨。有《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为证。

10、后人臆想其生活状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完美人格从何而来?

答:塑造出来的。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来写自己的境况和情怀,塑造出了一个被后世无数人追捧的完美人格。

2、完美在何处?

——精神追求:“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物质追求:“性嗜酒”。

(魏晋名士,奢侈品一定是酒,这是“竹林七贤”奠定的传统。一个既喝不起酒又嗜酒的人,一定是个自然率真,深得庄子风流的人。)

3、总之,完美人格就是:儒家的安贫乐道和道家的自然天真无缝对接。

三、陶渊明的人格光彩缘何而来?

1、他是“真诚”的儒生,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格分裂之徒。

宁愿挨饿时,偶尔出门讨两次饭,也不愿“乱伦”。

2、儒家意识形态(比如,伦常观)是从封建制里来的,在郡县制的时代里,打从心里接受儒家思想的人,一定很难适应现实社会。

3、在郡县制社会里活得风生水起,就必须保持一种适度的人格分裂,分裂的不同状态之间还能随时随地无缝对接。

4、说白了就是,“说一套”的时候连自己都能感动,“做一套”的时候完全不受良心折磨,在“说一套”的同时又“做一套”的时候从不纠结。

5、而社会长此以往,“真诚”就越来越变成稀缺的品质。

6、“真诚”之所以宝贵,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正是陶渊明的人格光彩之所由来。

(7、比如,隔壁熊太行老师就教导我们,领导的私生活不检点跟我们无关,我们跟在领导后面的目的是“有肉吃”,只要领导业务能力强就行,完美当然更好,不要纠结私德。

8、今天的“凤凰男”与“城市女”的矛盾,也源于此。凤凰男的行为逻辑里有儒家深深扎根的“大家族”观念,而城市女是从小生活在对门邻居最多是“点头之交”现代社会。

9、后世学陶渊明的人,有些就没搞清“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制度和伦理逻辑,对谁都不折腰,这就不对了。

李白就是反面典型,话一经他说出来,就变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也难怪权贵容不下他。

10、罗胖还是很“真诚”的,总标榜自己是“奸商”。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