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一百四十二 - 再谈拖延

一 拖延症和拖延

虽然很多人都会把拖延症三个字挂在嘴边,但并不是每种拖延都真的严重到需要吃药干预的地步;很多时候,这不过是不想不愿或者不能改变自己拖延的习惯,一个顺手拿起的挡箭牌而已。

我处事向来往悲观考虑,所以我想这或许更糟,拖延已经不是简单的习惯,而是已经浸入骨子的本性。

这里说的本性,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又走向由DNA决定一切的歧路上去了;这里说的本性,是指后天形成的这个“我”之所以为“我”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基本的东西。如果抽掉它们,“我”就崩塌了。崩塌的结果,你不会想知道的。

所以拖延或许是下意识里用来保命的。这样想会不会轻松一些?哈哈。

二 老故事:时间与质量

这故事大家都听过的。

画师甲,每天画一幅画,勤苦不辍。但他的画卖不出去。好吧,平均要一年才能卖出去。

画师乙,一年只画一幅画,然后......用一天就卖出去了。

这个道理首先是说,不能太急躁,要静下心来沉淀,慢工出细活。这并没有错。

但试想一下,在画师乙完成那一幅画之前的十一个月,旁观的人是不是会认为他在拖延时间?

又或者,如果画师乙不是成名已久的老师级人物,而是技艺精湛的新丁,他敢不敢让他的客户一来就等上一年的时间?

质量确实是硬标准,但作者也要活到能拼质量的时候才行啊。

即使如此,多问一句,这两幅画的质量差别,真的有三百六十倍之多吗?

如果我有画师乙的技术,起码......一个月画一幅也好,真的。

三 主观和客观

拖延这个判定结果,是自己作出的,还是别人作出的?如果画一幅图,可能是这个样子。

这个“对方”其实就是客户。不管你有没有收取代价,只要向对方承诺了就应该做到,而且是按时按量地做到。只要客户认为没有按时没有按量,那就是你违约了;但只要客户还不认为你违约,又或是你用口才魅力金钱挽救了自己的尊严,你就还有得救。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触发处理,应该是这个图。

这个图还可以修正,但是道理大体不差。

顺便说一句,这个图和是否收取代价,并无关系;因为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而非过程。

四 进度引起的心态变化

还是以画师为例子。

比如有个画师丙,他接了一张单,要求半年内完成。

假设他的技术是:简单画画,要三个月;认真画,要五个月;非常认真的画,要七个月(这会逾期)。

那么他会怎么选择呢?可能保守的选择是认真画完,再尝试一下能不能在期限之前美化一下;但激进的艺术家可能会认为......不能画到最好,毋宁死!这或许可以叫做“激进的拖延”?

这里我们给出了具体的时间。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画师没有金手指,他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去作决定。而经验的误差是很大的。如果他决定认真画,但是到了三个月期限却发现自己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内容,他会怎么决定呢?

到了最后,大概还是看他的性格是冷静还是激进吧。也就是说,性格决定拖延,这是对的?【笑】

五 最终目的和后路

不排除有人一开始就打算拖延到底的,但这种明显三观有问题的人,还是让社会去教育他比较好。

但既然一开始是打算完成的,为什么不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补救呢?

在开始的那个画师的故事里面,我想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代入画师乙的角色;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另一个结果。

试想如果画师乙在第十一个半月的时候病倒了、受伤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再也不能执笔,那张未完成的画稿还卖得出去吗?

与其是认为,自己“本来应该”完成更棒的作品,而不去降低标准做次一级的作品,倒不如大方一点承认,在此时此刻的我,能够完成的作品,就是我能够做出的,最漂亮的作品。

至于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

拖延,就这样消弭了。

【2021年7月7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397字。】

【今天是在夹缝时间中写出的,应该只有这一篇了。】

【值七七事变八十四周年,为亡者祭,为来者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