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上?”伪命题一个

为什么人口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是不要过度过早开发儿童智力。我们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居然是个伪命题。

德国这个国家直接用宪法禁止超前教育,通过让国家的介入,禁止对孩子进行过早的智力开发,避免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教五年,从五年前开始就不停的有家长在我耳边说,老师今天有作业吗?老师,最近孩子学会写字了吗?他们什么时候学写字?

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教育在不科学,不专业的基础下,都是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够超前学的,很多其他孩子不会的知识理论技能,是件倍儿有面的事情。

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可是家长们似乎不太愿意看到孩子的“快乐成长”,他们需要的是他们眼里孩子的“成长”,不管孩子快不快乐,只要他们快乐就好。

例如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学前班培训,让孩子提前学习并且熟练的知道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甚至更超前,他们因此而沾沾自喜,孩子也觉得,一切正常不过。因为孩子的世界里本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呀。

殊不知这样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它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在相应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你的超前教育是让他的基础变得很扎实,但他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会被破坏掉,孩子会因此由主动学习,变成了因为接受太多填鸭式知识输入进而转变为被动学习。

这样就会直接造成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是学习过的,对老师上课教的内容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也因此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模式,缺乏灵活的自我探究学习能力。等到三年级过后,慢慢的就显现出来差别了,超前接受教育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自信,他们之前在各种培训班获得的成就感已经消磨殆尽。

而当初显得很笨拙,不知道如何做的孩子在认真听老师讲课,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之后,慢慢的变得越来越自信,学习成绩从开始的末端慢慢地走上前。所以我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教育慢慢来,急不得。遗憾的是,家长也常常对此视而不见。

于是就变成了历史不断的重演。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需要爬,也需要走,更需要青春期的成长。走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所以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耐心,我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伤害着孩子。

往往幼儿教师对于幼小衔接也存在着误解,认为是入学前半年才开始衔接,其实儿童在进入学前阶段就应该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上面加以培养,这些都是在为以后进入小学习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

孩子学习和教育都是终身的,所以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应该慎之再慎。

教育教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灵魂,不是自己虚荣心包裹下的自我快乐满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