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才少年,而是努力型选手
2020年是最难的一年,根据康波周期来看,是经济形势处于循环中的萧条期,同时开年遇到了疫情。疫情期间关注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人很多,看着全球不断飙升的肺炎感染人数,企业不断破产和裁员,求职岗位同比下降很多,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很焦虑。
无疑未来企业对人才的招聘要求,还有自主创业的门槛都提高了。上半年都没有开学,有人说今年的毕业生太难了。开学即毕业,毕业就失业。这描述的是大部分普通大学生的状态,但是也存在例外。
最近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又招聘了两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他们分别是张霁和姚婷。他们通过华为严格的招聘要求,经历了7轮面试,最终拿到了华为的offer。张霁拿到了最高档年薪210万,上了微博热搜,刷爆朋友圈,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
张霁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少年,是努力型选手”。张霁的导师周可这样评价她:“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对她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是想办法解决它”。博士毕业就意味着在某一领域是专家,对领域的认知深度超越90%的人。
张霁在他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肯定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该领域的心智模式,能快速的解决问题。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熟悉度非常高,才能够有创新的热忱。他通过对专业领域的学习,通过刻意练习,建立了自己的心智模型,成为了很多人羡慕的“天才少年”。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说到“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对某一领域掌握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把各种知识聚合在一起来解决各种问题。张霁做到了,而博士那么多,能成为专家的博士却那么少,在自己的领域缺乏正确的心智模型,不能很熟练解决某一类问题。看到问题,不经过思考,形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是我们需要的心智模型。
你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获取到知识
张霁说:“每一行只要努力了,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工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他在计算机行业领域发展跌入低谷的时候,选择了读这个专业,是因为他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这个行业的工匠,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斯,他被称为“史上最佳击球手”,美国职业棒球联盟中最后一个年度击打率在0.4以上的球员。泰德提出一个观点:高击打率的秘诀不是每个球都打,只打“甜蜜区”的球。正确地击打甜蜜区的球,忽略其他区域的,就能保持最好的成绩。在打球的是时候,如何判断并且“只打高价值区的球”,需要不断的练习,建立心智模式,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去判断球的位置。
选择“甜蜜区”,是我们确定自己发展方向,确定目标的关键。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误判自己的天赋。在《认知天性》中提到“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为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
明确目标,学习和行动,经过市场检验,才明白自己是否擅长。比如我觉得自己擅长写作,我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把写出来的作品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看阅读量和评价,看自己是否真的很擅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得到的正面反馈越多,做起来会越认真,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建立良好心智模型的过程。
选择擅长的领域建立正向的心智模型,更容易出成绩。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介绍了建立心智模型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如果从行业小白变成专家。
学习需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编码
新领域的学习,对于新知识点,我们习惯性的抄在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靠笔记和划线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只是看了,没有经过思考,就不能理解成为自己的,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和创造,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吸收知识。假装自己在学习,假装自己很努力!只是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不喜欢回忆不起来的挫败感。相比而言,一遍一遍的画,比回忆知识轻松得多。但是,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终于知道错过清华和北大的原因了。
对于新概念、新知识需要不断检索。通过检索,加深大脑的记忆。大脑和百度搜索其实是一样的,某个内容搜索越多,会对每一次搜索都有记忆,被搜索越多的内容,会更重要。大脑数据库,也是类似这样,经常使用和搜索的信息,记得越牢固,如果知识不使用,大脑会认为是病毒或者垃圾信息而清楚掉。
知识需要不断检索,更需要间断的检索,进行巩固。关于教孩子认字这件事,可以制定一周的认字计划,把一周的字穿插练习,间隔巩固。把一周以上的字,回忆巩固。把已经认识的字,用迁移的方式,进行扩展联想学习。
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是通过不断检索逐渐形成的,检索也是自测的过程。间断检索和穿插检索,比集中检索更容易形成长时记忆,编码的知识更持久的存留下来。自测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哪些需要加强学习,发现需要加强编码的知识,针对性更强。
第二个阶段:学以致用
知识编码和巩固之后,需要细化。从输入到输出,就是细化是内化和运用的过程。雁过留声,内化于心,在脑中印象深刻才是掌握了的。走马观花,不过是浮于表面而已。
精通一件事情,即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教孩子学走路,父母教如何抬腿,学行走,但是真正学会走路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在地,然后兴高采烈爬起来。这样重复着无数次之后,才真正学会了走路。很多女孩子热衷于减肥,知道很多方法和理论,实战也有效。但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健身背后的逻辑,有的即使减肥成功了,也容易反弹。
对于学习方式,有人是规则学习者,有人是案例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者会把学会的诀窍应用到很多实际的案例当中,然后总结规律,将知识内化。知识需要学以致用,了解底层的原理和逻辑。如果知识简单的知识叠加,只会越来越混乱,越来越焦虑。先构建底层结构,在结构上做加法。如同在一个主干上面添加枝叶,知识体系会越来越茂盛。
第三个阶段:链接概念
检索、自测、细化、迁移。这是学习的系列行为,每一步都需要执行,“轻松的学习,效果会不好”。对新知识学习和运用之后,需要将新知识中的概念提取并且链接起来,组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需要将自己已知的心智模型和新的心智模型进行融合,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当对概念掌握的足够多和理解透彻之后,形成创新的的知识。你拥有别人没有的知识,为自己所在领域打造“护城河”,这是成为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的秘诀。
总结:
人与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因为成功的人总是能抓住真正重要的事情,一直朝着这个放心努力。而普通人在小事上不断投入精力,还每天自我感动。刚毕业就年薪210万,认为那是“天才少年”才能有的待遇。然而,生活中并不存在天才。找到合适自己的领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像“天才少年”那样,拥有机遇和财富。
天才是攒出来的,每日精进,日拱一卒,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