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换句话说,社会性是人的第一属性。而这也就意味着人生在世,必然会涉及到跟其他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人打交道。由是,社会交往(社会互动)是我们不得不经常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社会互动过程中究竟是真诚更为重要,还是交往技巧更为关键?当我们从社交活动和场域中抽身出来,从而发挥我们的理性能力,答案似乎就变得非常明朗——真诚是一个态度问题,是理念层面的东西,技巧是一个方法层面的问题,但前者是社会交往的核心,后者则是基于真诚的交往过程而不断累积起来的经验,又由于每个人的交往范围、性格特质等存在着不同的地方,所以后者常常表现出多样性和个体间的特殊性。
去年以来,身边出现了一些新的成员,我将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交往中的真诚,几乎达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分享秘密保守秘密,不存在欺骗和隐瞒。这时候很少关注交往如说话的技巧,因为都是直抒胸臆。第二阶段则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似乎更加关注说话的艺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说话只说一半,或者对对方的一句话展开充分的解读(有时候则是过度解读),然后会就对方在某件事上的表现进行分析,所有这些最终都导向一个焦点,即情商的高低。第二阶段的交往让我愈发关注交往中的表达技巧,同时也发现在交往中真诚在不断地流失。
可能存在这样的事实,即按照社交的风格,所有人之前能被分成四类:注重真诚,注重技巧,两者都注重,两者都不注重。这样的话,就为我们的择友和与人交往的模式选择提供了思路。姑且将这种处遇叫做“分类互动”模式。
不过,我还是向往那种真诚简单的交往,太注重技巧给生命带来负累,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真诚,则说明社会交往异化为社会性的表演和没有人情味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