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重看了一遍去年整整12个月的复盘和每日清单。发现自从开始进行时间管理后,我过得好充实,但同时也发现每天忙忙碌碌的这些事似乎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结果”,我以“充实”麻痹着自己,同时陷入了追逐知识的赛跑,却并未产出更多的输出价值。
你有这种感觉吗:读了很多书,金句搜集了一箩筐,自以为很多事都懂;却在不经意间陷入凌乱焦虑的学习症,不知道到底要做些什么?
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读读《精要主义》这本书
很多时间管理的书只是“术”告诉我们方法,如何规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但如果不从“道”上规划,于是我们永远焦虑,永远会疲于奔命。
生活本就是是琐碎无力的。有时听了一个干货满满的讲座或读了一本超级有收获的书,回来准备好好改变,却往往在几天后被现实的琐碎淹没,拉回了惯有懒惰轨道。
这好比逛宜家最出名的收纳区——专教你如何收纳。但其实收纳箱身才是最大的“黑洞”——装一堆以为用得上但永远用不了又舍不得扔的废物。
我们拿衣物的收纳作比,第一级别的整理是运用收纳箱,但随着衣服越来越多,收纳箱也越来越多,家里照旧会越来越拥挤;第二级别是断舍离,即扔扔扔。大包小包不需要的扔出去也不会对生活由任何影响,家里会清爽很多。但如果不改变买买买的习惯,家里仍然会继续拥挤,导致扔的都是钱;最高的第三层级别是思考“哪些是该买回放进衣柜的”而不仅仅只是考虑“该丢哪些”,此时家里留下来的才是真正令我们怦然心动的物品。
生活和工作也是一样。忙碌无穷无尽。大事小事永远会层出不穷的扔过来。但也许会发现即使有一天我不上线世界也依然照常运转。因此从忙碌中抽身审视,必须从源头上控制数量。不管是一天还是一年,都以“要事第一”为原则,做价值比最高时事,做能提高“个人贡献峰值”的事。
看看我从书中得到的:
前言:生命何其短暂,而在这短短的余生里,自己究竟要成就什么?
1. 更少,但更好!!
2. 一旦我们放弃选择的权利,别人就会插手替我们作出选择。
3. 选择,是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所在。
4. 公司的价值观有很多点,问题是一旦发生冲突时,首选哪个?
5. 用公司文化、经营理念来决定如何取舍。取舍取舍,先取后舍,先问“我要的是什么?”而非“我要放弃什么”
我的延伸思考:个人和公司一样,要用人生理念来决定自己如何取舍。
时时问自己:“我要的是什么”?而非“我要放弃什么”?
总结了一下:一个“精要主义者“的养成需要仔细对比这九件事:
1. 抽离。每天清晨抽出5分钟冥想。1小时写作(只管写下去)
2. 审视。记录日记,提炼标题导语。
每隔3个月,花1小时读一读日记条目,但不要关注细节。着眼于更宏大的图景或趋势。捕捉标题,寻找每天、每周的生活导语。微小的变化会导致累积效应。
3. 精选。只接受YES OR NO
找到自己的个人贡献峰值。只回答三个问题:我深深热爱的是什么?能发挥我才干的是什么?能满足世界上一个重要需求的?
4.澄清。为重大目标聚焦。设立十年、二十年的长远目标。不再局限于眼前细节。
目标具有意义,而且可以量化。
5.勇气。明确的“不”比模糊的“是”更优雅。避免社交尴尬和规范性从众。
请告诉自己:一旦你没有对不重要的事说“NO”,就意味着默认自己对它说了“YES”。
请问自己:保持职业生涯的明确性——未来五年,你真正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请时刻铭记:当我们分不清重要事项时,会毫无抵御能力;而能明确要事时,则能保护免受干扰。
6.缓冲执行。比预计完成时间多留50%的时间。以免总是处于压力之下,感到内疚。
7.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例如:弄清核心目标,如“在本周四下午两点之前,准备好一份15页的报告草案,并用电子邮件发给客户。
要知道一些看上去是有成效的事也可能是障碍:如为了获取信息给别人发电子邮件,或是为了第一稿完美就修改。记住“核心目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8.进步,小胜的价值。小处着手,创造动力。
做事前先进行“最低可行性准备”:提前两周或一个月,早开始,少投入。
“早而小”的准备好过事到临头通宵熬夜。例:提前每天写个“四分钟文档”,告诉自己“开始”了。
事情结束后奖励自己“最低可行性进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9.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一万小时的定律大家都知道,100小时定律也能成功。无论是10000小时还是100小时,都证明了“常规”的力量。
我们来看看书中列举的迈克尔菲利普斯的“训练常规“例子。他每次的训练或比赛程序都如下:
1) 提前两小时到比赛地点
2) 始终按照一套精确的模式做伸展放松运动:800次混合式,50次自由式,600次扶板打腿,400次拉浮标
3) 擦干身体,戴上耳机,在按摩台坐下,不躺下,不交谈
4) 比赛开始前45分钟穿比赛服
5) 开赛前30分钟跳进热身池,游600-800米
6) 开赛前10分钟,走进准备室,找个单独座位,不与任何人挨着
7) 听到比赛广播,走到跳台伸展,先直腿再屈膝,先活动左腿再摘右边耳塞。叫他名字后再摘左边耳塞,从左边上跳台。
——因此在夺得N枚金牌后,他说“这不过是我的常规。它贯穿我的整个人生。”
除了动作常规,他还有精神常规:对完美比赛进行一次想象,警示的细节和缓慢的动作。
当比赛来临时,像计划那样做完所有的伸展运动,想脑子里想的那样热身。实际的比赛,不过是他那天早就开始的程序中的一个步骤。——胜利就是在这100个或是10000个小时的“常规”后自然延伸出来的。
设立一种常规,让自己所认定的精要事务沿着默认路径走。(时间复利的作用)很多非精要的常规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带有情绪因素,是由一些强烈情绪熔铸而成。但“常规”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成为永不枯竭的馈赠。
但请注意:如果过分着迷于常规的好处,以至于忍不住要一下子修检和改进多种常规,那将是一种灾难。
再次回顾
1. 精要主义的含义:即更强的掌控力。如果你不给自己的人生排列优先顺序,别人会来代劳。如果你决意要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主次先后,你是可以做到的!决定权在你,它是你的内在力量!
2. 精要主义的终极意义:为了达到诗和远方,如何应对眼前的苟且:即在生活和职业中如何保持重心以对抗在琐碎中无足轻重。
我的思考延伸:MY PLAN
1. 设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长远目标。量化。聚焦。
2. 明确五年以后的职业目标。追求个人贡献峰值。
3. 审视。每月复盘。每三个月回顾一下日记,提炼导语。
4. 心流。建立自己的常规体系。如清晨流程。YOGA练习流程。
5. 取舍。时间、事情、人有冲突时,按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决定。串联起零碎观感,写一本自己的书。
6. 执行。任何事情缓冲50%时间。扫除障碍,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最低可行性准备:提前两周“4分钟文档”。
愿大家都能有自己想要的精要人生,记住学习的节奏、生活的选择权永远保持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