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六月书 文菲
五月的风,把麦海刮得到处飘香,也把琳琅满目的西瓜,粽子,鲜桃飘到了集市上,飘到端午的枝端上。
小时候,不知道端午节是啥。只记得每年都有一天早上有好吃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就迷迷糊糊的被父亲唤醒,一手提一小桶,一手被父亲牵着,向村后的沙河走去。老远就听到空旷的河边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小心脏不由得就慌乱起来,脚步也加快了。
天还黑蒙蒙的,岸边已喧哗起来了,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虽然已到五月,但早上的河水还带着凉意,男人们毫不犹豫的跳下水, 嘴里喊着凉,真凉!但脸上乐开了花。女人身子骨娇贵,对洗澡望而却步,提水到岸上洗洗擦擦。孩子们在清澈的河水中,欢快得忘乎所以,即使冻得嘴唇发紫,也还是学着大人游泳的样子,在水中“扑通,扑通”的溅起许多浪花,你豁我我豁你嘻闹不停。小时候,我不知道这天去河里洗澡,吃鸡蛋,粽子,大蒜,带五色线,佩香囊是什么原由。直到上学后,老师才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风俗与来历,才懵懵懂懂的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悲壮故事。
当时的屈原,在楚王身边做官,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尽心尽力,直言不讳给皇上奏折。但昏君楚王不但采纳屈原的意见,还听信奸臣的蜜腹谗言,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的路上,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民不聊生,悲愤之极,五月初五这一天黎明,他狂奔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中。楚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万分悲痛。百姓边哭喊边划船在江中打捞,打捞无望,便把粽子,鸡蛋投江喂鱼,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身体。我想像不出当时屈原的心情,该有多么绝望和悲痛。两千年过去了,屈原一直被人们纪念着,从此,这天便称为端午节。
后来,渐渐长大,端午时日便想起屈原的伟大壮举,会主动的,热情的配合父母准备节日的食物来纪念屈原。后来,每到端午节这天,便早早的起床,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河边洗头擦澡,父亲还折几枝柿枝,桐叶,柳枝,说是对夏季感冒有很好医治效果。端午节的前几天,父亲会在地里割一捆艾草挂在家门口,说五月的艾叶有驱风除湿,除蚊虫,和辟邪的作用。
我和父亲擦洗完后,我们抬一桶水回家,好让在家做饭的母亲洗头。这时,母亲煮的鸡蛋和大蒜也出锅了,满院子蒜香。虽然肚子里咕噜咕噜的鸣叫了,但还要耐心等上一阵,因为去赶集爷爷还没回来,估算着油馍桃子也在路上了。听到自行车的铃声,就高兴了,接着就是爷爷进院的身影。母亲的饭做好后,爷爷的油馍桃子也回来了,哥哥们放早学了。父亲把院子里打扫干净,地上还洒了水,空气变得湿润清新。这时,小圆桌上热闹了,鸡蛋,大蒜,油馍,桃子,黄瓜,还有母亲煮的喷香的稀饭,真实馋人啊。开饭前母亲发话了,一人两个鸡蛋,三个大蒜,两个桃子。弟弟们不爱吃大蒜,总是讨价还价的多赖一个鸡蛋。小院里香味混合,熏染出这天的幸福和快乐。
等到自己成家立业后,每次过节也学着父母亲的样子,早早把孩子叫起来和先生去河边擦澡,洗头,煮鸡蛋大蒜,买粽子,桃子,油馍,努力营造节日气氛。可是孩子们却不以为然,父母精心准备的食物,他们却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我有些失落。此时,小时候过节的情景让我怀念。后来,端午节变成了乡愁。
七八时年代,物质匮乏,过节的食物平常是吃不到的。现在我都没有小时候吃粽子的记忆,只记得刚上市的桃子带着红尖。时令瓜果自然成熟,所以熟期较晚。
随着科学的发达,瓜果四季如鲜,应有尽有,鸡蛋, 粽子,油馍,集市上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孩子们对节日不屑一顾,是有情可原的,不是孩子们的挑剔,也不是对节日的淡化,而是生在了物质横流,衣食无忧的年代,怎么会有我们小时候那馋劲?
食物的丰盛,使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淡化了许多。但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仍旧充满敬仰和怀念。
每个端午节,都在提醒国民对自己祖国爱戴和尊崇。要心存感恩。现在,之所以祖国伟大,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的英明智慧,和爱民如子的博大胸怀。庆幸在自己的国度里,自古至今出现数不清的屈原般的爱国英雄,而没有发生像屈原般的辛酸和悲壮。庆幸我们生活在繁荣富强的和平年代,庆幸祖国强大的发展,庆幸孩子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因此,时常提醒自己,在纪念屈夫子的同时,不忘初心,用爱书写祖国的厚重与伟大。
华文菲,七零后,漯河人,一个喜欢在文字里游玩散心的普通女人,爱大自然的自然之美,喝茶,看书,听音乐调节生活!随笔, 散文在漯河晚报,日报漯河文学纸媒发表,多个网络平台推送。微信号1373395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