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00]| 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杨阜又想上奏章,劝明皇帝裁减没有临幸过的宫女,于是他召见管理后宫方面的小官,询问后宫宫女的人数,那小官按照皇帝规定的回答:“这是机密,不可以说的。”杨阜非常生气,就责打小官一百大板,责骂他说:“国家的机密,难道不让大臣知道,反而让小官知道吗?”明皇帝听到这件事后,从此更加敬畏杨阜了。

散骑常侍蒋济上奏章说:“从前越王句践鼓励妇女生育,以备复国之用,燕昭王怜恤百姓疾苦,准备向齐报仇;所以能以弱小的燕国征服强大的齐国,贫穷的越国灭掉强劲的吴国。现在有两个敌国不去攻打,他们也不降服我国,这样日久以后,必定会来侵略我国,而且皇帝在位时不除掉吴、蜀,那么将会受到后世的责备。以皇帝这样圣明神武的谋略,如果舍掉可以缓办的事,专心去讨贼,臣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中书侍郎东莱王基上奏章说:“古人以水来比喻人民,说:‘人能载舟,也能覆舟。’颜渊说:‘东野子驾车,马力已尽,他还拼命往前赶,一定会把马跑死。’如今徭役劳苦,男女分离,愿陛下深切体察东野子的弊病,想想水能覆舟的比喻,在马力未尽之前就停止奔跑,在人民筋疲力尽之前就停止徭役。”

明皇帝都不听从。

[点评]

曹叡对大臣们的直谏倒不生气,态度非常好,但就是不听。


营造宫室的殿中监,督导劳役工作,擅自收捕御史台的兰台令史;右仆射卫臻上奏弹劾他。皇帝下诏书说:“宫殿还没有筑成,这是我所留心的事,卿弹劾殿中监,是什么意思?”卫臻说:“古代制度百官不相逾越,并不是讨厌他多事呀!实在因为有益宫殿建筑的事小,妨碍制度的事大啊!我每每考察下面官员的事,像这类事情都是一样,如果纵容他,恐怕各机关部门都相互越权,甚而会凌辱上级啊!”

尚书涿郡孙礼因天下缺粮坚决请求罢免劳役,明皇帝下诏书说:“敬纳忠言。”催促遣散百姓回乡耕作。监工的官吏上奏请留劳役一月,殿将完成。孙礼就直接到工地,不再上奏章,称说诏书要百姓回乡耕作。百姓劳役解除后,皇帝知道这件事,对孙礼处事称奇,却没有责备。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群臣的建议,但是都能容忍他们。

秋,七月,洛阳崇华殿被火烧了。明皇帝问侍中领太史令泰山高堂隆说:“这是什么过错引起的呢?在礼仪上可有祈神降福的义理吗?”

高堂隆回答说:“《易传》说:‘在上位的不能俭省,在下位的不能节约,妖火就会烧他的房子。’又说‘国君把楼台砌得太高,天上的火就会给他灾害。’这就是国君专注意修饰他的宫室,却不知道百姓的贫困,所以上天要给他旱灾,火灾也从高殿先起了。”

八月二十四日,曹叡立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皇帝没有儿子,就将曹芳、曹询收为养子,宫廷事情机密,谁都不知道他们是谁的儿子。有人说: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

明皇帝又下诏书建立崇华殿,改名为九龙殿。打通穀水引过九龙殿前,用白玉做井,绮绣缠绕栏杆,蟾蜍口含着水,神龙再把水吐出。派博士扶风马钧作指南车,用水力转动,使木人击鼓吹箫、跳絙掷剑,和舂磨、斗鸡等百戏。

[点评]

曹叡把发明创造都应用于游戏娱乐了。

陵霄阙刚架好的时候,就有鹊鸟在阙上筑巢,明皇帝便问高堂隆这是什么预兆。

高堂隆对答说:“《诗经》上说:‘鹊鸟辛苦地造了窝巢,却被鸠鸟强占去了。’现在我国兴建宫室,刚造好陵霄阙,鹊鸟就立刻在上面筑巢,这是宫室造不成,自身也不得居住的预兆。天的意思好像在告诉我们,‘宫室在没建成以前,就会落到别姓的手中了。’这是上天的警告呀!天道不一定亲爱谁就给谁福禄,只是常常降福给好的人。太戊、武丁见了灾异的事,就非常害怕而自我警惕,所以他们不但兴盛而且福禄又大。现在如停止各种劳役,多多造福民众,那么三王的美称就变成四王了,五帝的尊称就变成六帝了。哪里只有殷中宗、高宗可以把祸害转为福禄啊!”

明皇帝听了很是感动,脸上的神色都改变了。

[点评]

不知高堂隆是吓唬曹叡歪打正着,还是神灵大师一言成真,曹叡死后不久,这皇宫真的改成“司马”之姓了。

曹叡性格严厉急躁,监督宫殿修建工程的官员,逾期未建成的,皇帝亲自召问,话还没说完,头已经砍下来了。

散骑常侍领秘书监王肃上奏章说:“现在宫室还没建好,在服劳役的有三四万人。九龙殿已够皇帝用了,里边可以排列六宫。只有泰极殿附近,工作还很多。希望皇帝选取领取国家粮饷,目前又无紧急用度的兵士,挑选强壮的一万人,做一年后就轮换一次。大家都知道有换班的日子,就可以快乐地的工作,就是劳苦也没有什么怨恨了。

“以前,皇帝车驾到洛阳,征用民众建营房子,管理人告诉民众,营房建成就可回家。但是营建完成,仍想利用他们,不按时遣送民众。主管人只顾目前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大体。愚臣认为从现在起倘如再征用民众,必须说清楚,按时遣回。如果再有工作,宁可重新征召,千万不可失信。”

[点评]

曹叡越来越昏庸,司马光晒了一大堆大臣们给曹叡的奏折,这些谏书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规劝皇帝:其一,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奢侈无度;其二,不要沉溺于女色,削减宫女;其三,要有忧患意识,把心思放到如何对付吴蜀两敌上面来。

曹叡是非常聪明的,大家说得道理,他肯定听得懂,也知道大臣们是一片忠心,是为他好。所以有时也感动,哪怕有人话说得难听,他也能包容。 但是,他为什么还我行我素,照样做昏庸之事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主要是头号大敌诸葛亮去世后,他心里绷着的那根弦一下子放松了,贪图享受了。

然而,再追究一下本质上的东西,问题出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并没有祖父曹操那个雄心大志,现在的魏国在人口数量来说,只相当于汉朝鼎盛时期的一个大郡,东吴与西蜀的国力虽弱一些,但基本上还处于三足鼎立的平衡状态,国家还没有大一统,曹叡就想马放南山了。

二是国内的政局并没有稳定,政体结构有缺陷,他本人没有接班人,而对司马家族缺少制衡力量;有道是“玩物丧志”,这些紧要的事情曹叡不仅没有去做,反而掏空自己身体,最后早逝身亡,给曹家接班留下了隐患。

三是曹叡虽然读了不少的书,很有才华,也懂得很多治国道理,但他缺少一个核心素养,那就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了道理而不去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归根结底就是不懂道理。

其实,我们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一说道理,都拼命点头,一落实到行动上,就南辕北辙。有的人“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原因就在于此。举例来说,孝敬父母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一到母亲节和父亲节,朋友圈发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就不能回家看看,不能给父母做点实际的动作,多少人找的借口能站住脚吗?一句话,就是知行不一,孝敬父母的道理并没有真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