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的所有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三层:目标、方法论、资源。
什么是目标?就是如何做更少、又更好的事。
什么是方法论?就是我们提到的各类成长工具。
什么是资源?MEST 物质、精力、时间、空间。
自我就像一个盒子——输入目标,调用资源和方法论,最后输出结果。自我管理简单来说,就三个原则:做更少、更好的事;管理好资源;优化方法论。
所以我们讲高效能时,却从“清零”开始讲起——如果不移除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旧的目标,新的目标也放不进来。
1. 断舍离与清零的艺术
这个时代不断变幻,每个人都会频繁地经历“菜鸟”状态——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持续地清零——如果不主动清零,也会被清零。最好的评估方式就是给自己写一个“技能简历”,你会发现很多人的能力已经“破产”,只是待在一个还未破产的组织里。
要归零目标,我们需要有断舍离的心态——放弃不需要、不适合和不舒服的东西。事实上,当你占有事物的时候,事物也在反过来占有你——这就需要你挑战你自己的“所有权依赖症”。大部分人有三种依赖症:执着过去、逃避现实以及担忧未来。
断舍离就是从丢弃物件开始,然后慢慢放弃,再到逐渐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过程 。当你逐渐完成断舍离的修炼,你也会开始聚焦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目标才是真正重要的。
2. 用WOOP筛选目标
接下来进入目标环节——目标有2个核心:可实现和有价值的。
这就是 “WOOP” 和“结果心态” 这两周内容的核心。
WOOP的理论来自几对心理学伉俪,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盲目乐观的目标对于行动的障碍。他们发现,当人大脑开始想象目标的时候,大脑会无法区分事实和幻象,甚至降低目标达成的概率。
就拿WOOP本身来说——听完这个理论,很多人说“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吗”,但是当你真的去观察这群人,你发现只有16%的人真的有这个能力,40%的人只是觉得自己有,而剩下的人连理解都是错的。
想象达成和真正达成之间差多远?就是100%和16%的差距。
当然他们也提出一个方法论——就是WOOP ,分别代表:愿望-结果-障碍-计划。简单来说,当你想象一个愿望以后,记得做3件事:1. 闭嘴,先不要到处说;2. 找对标:思考一个合理解释;3. 找障碍:想明白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这样下来,一些目标会让你更兴奋,而另一些目标会变得毫无动力——WOOP的功能—— 通过脑子里乐观悲观的心理比对,那些大概率能成功的目标会让你更有动力,而把不靠谱的目标消灭在脑子里。
3. 用结果心态放大价值
当目标是可实现的,如何让目标放大价值?这就谈到了结果心态。
结果心态就是超越具体的行动,关注事物背后的结果的一种心态。你关注结果越深远,你的行动价值就越大。有结果心态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持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交付给谁?对于他有什么价值?
有什么方法能复制这个结果吗?
修炼结果心态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三件事。你可以去服务号“橙子成长俱乐部“找到这个小程序。但是重要的是—— 每天三个结果,而不仅仅是三件事。
4. 时间管理
目标是可实现,而且有价值的。接下来就是积累资源和打磨方法论。而最重要的一项资源,就是时间。时间管理四象限等常识我们就不说了,主要谈到一个时间管理的最新理念——如何对抗碎片化和不可控。
这个时代的时间的特性是: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变多、思考变浅。碎片化是必然的趋势。很多人还在用工业化时代的单线程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所以在平时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没法真正有效率,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开始自己控制时间,这是大部分人时间管理的困局。
4种优化的方案:
增加碎片时间的利用程度: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能干什么都要有计划;
以场景而不是先后顺序重新组合工作:邮件、电话、社交、独处分别安排工作;
主动碎片化工作:把能够碎片化的工作打碎插入到生活里去;
优化工作的切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独处和沟通交替,发散和聚拢交替。
5. 精力管理
很多人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有时间以后没心思做事情,这要么是目标那关没有选择好,要么就是精力不足。如果你的工作是重复性、不太需要智力挑战的,那么学会时间管理就足够了,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大量创意,精力比时间更加重要。
我们学过了精力金字塔的概念——从上至下是:体力、情绪、思想、意志四个部分。当你精力不足的时候,不妨从下到上的梳理一下,看自己卡在哪里。
如何补充自己的精力呢?我们在专栏里针对每一层都提到了很多好方法,你可以点开下方链接了解下。
最后又了解了精力管理高手的玩法:
高手的能量曲线是钟摆型的,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在能量耗尽后才停止工作,主动休息是最好的精力管理方式;
高手会创造“仪式感“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高手能很好地整合意志、思维、情绪和体力,身心如一最少内耗。
总结一下就是:
重新清零、了解自己。
心理比对、结果心态。
管理时间、提升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