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第一次接触书本是幼儿园之前的绘本,那可以说是我触摸书籍、理解世界的第一扇窗口。现在已经记不起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的样子,但那时我多次翻阅那些画本,期待母亲早点儿回来好给我换新一批的心情,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还记得家里有一本《天天都有好童话》,每个晚上都要缠着母亲给我读一个故事,这不仅仅是睡前对孩童的安抚,那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缓慢建构了我对世界真善美的初认知。后来我不断拥有更多的童话书,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那些美妙的童话故事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有一些故事成为我理解复杂人性的“原型”,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断重现与回响。
识字之后,我开始写日记,写游记,那是在小学时期稚嫩文笔的呈现。阅读也渐渐走向自觉,我开始不断翻阅家里留存的各类小说集,那里面有各种名著的节选。比如《雷雨》中家庭的暗流涌动,《茶馆》里各色人等的复杂面相,《骆驼祥子》中个体的挣扎与沉沦。这些片段就像拼图一样,慢慢构建起我对近现代历史与社会的认知。我仿佛在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他们有的喜悦、有的悲伤、有的无奈、有的沮丧,阅读成为了一种对话,在感受他们喜怒哀伤的同时,我也在与自己对话。
大学时读了很多武侠小说,仿佛找到了另外一个精神家园。金庸笔下江湖的宏大叙事,古龙书中江湖的快意恩仇,梁羽生世界里的爱恨情仇,温瑞安的独特悬疑武侠风格,无不令我沉醉。现在回想起来,那份沉醉并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通过另一个架构的世界理解人性与道义。那些所谓的名门正派,被喊打喊杀的邪门歪道,仿佛是对现实世界的巧妙隐喻。
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我沉迷在榕树下的网站,后来那些畅销书的作家,大多都出现在过榕树下。那里让我见证了文学如何从民间生长,我下载了无数的文章到电脑硬盘,细细品读的时刻,也在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脉搏。工作后持续购买《今古武侠传奇》、喜欢悬疑,痴迷《福尔摩斯》,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兴趣,他们成为现实世界之外的桃花源,心灵的避风港。
如今也偏爱历史与传记,仿佛渴望通过他人的人生轨迹来观照自身,同时也惊叹于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之间的微妙联动。这些别人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个体人生的参照系。每一本传记都是一面镜子,照出生命的多种可能性;每一次读历史像是一次穿越,让人获得超越当下的视角。
回溯阅读之路,我为何读书?读书让我更加了解自己,那些与书中人物的共鸣与感动,让我更加厘清内心混沌的情感。读书可以理解他人,走进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在现实生活中更能理解那些与自己迥异的个体。读书可以理解世界,通过文字搭建的桥梁,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时代的智慧,让我们的世界观更加立体。
阅读最终带给我的,有新的视角、新的可能、新的旅程,是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扩容。通过读书,我得以体验百味人生,汲取千种智慧。丰富自己认知的同时,更改变了我的存在方式,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和深刻。
博尔赫斯曾想象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对于我而言,阅读属实构建出一种属于人类的永恒。翻动书页的时候,是文字与心灵的碰撞,我们得以触摸真理与美,这也许就是我为何读书:在文字的森林里,寻找属于自己同时也可以链接众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