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二三事

这是我在石楼三中作为特岗教师的第二个年头。

特岗,顾名思义,特殊岗位,因为这些岗位多设在地狭路远的偏僻学校。

石楼三中在一个叫小蒜的小镇上。出入交通不便。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只能侯在路上等大巴车。从家出发到学校,中途换车三趟,历经四个小时左右。生活条件艰苦。从春天到秋天,宿舍就像动物王国,床上时常有各种虫子溜达而过,每每被吓个半死。就在前两天,晚上睡觉时从被子里摸出了一只通体粉色的肥大爬虫,拿手指戳烂后,血迹斑斑,是我这几天来肚子上起了几个包的罪魁祸首,那厮是吸血的!我住的这屋,据老教师们说,是所有宿舍中最冷的,但凡风起时,窗子上就像有厉鬼嚎叫似的,应该是窗子不严实,走风漏气了。

说起这宿舍的事儿,立刻愤懑不已。因为王先生回来工作了,上学期末向领导申请了单间宿舍,这样他休息时能来学校小住,毕竟两地分居对家庭不好。这学期开学,一看两人的工作安排表,正好错过,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这么看来,这单间宿舍是必须要申请的了,而正好也有一间屋子空着,校领导也同意我住,当时老高兴了,向负责人拿了钥匙去看看屋子。没过几分钟,一位李姓老师就气势汹汹地找上了门,拿去了钥匙,说那间是他们夫妻的屋子,(这夫妻俩是学校的老师,都是本石楼人)她家现在住的那屋子在夏天太热,夏天了要住这间屋子避暑!她家要住,所以我不能住。即便后来找领导说道说道,领导说我可以去住,但这钥匙人家是死活不给了。再看别的屋子,男学生住过的,一进屋黑黢黢的,扑面而来的味道令人作呕,气得我最后赌气说不住了。赌气归赌气,但这家,该聚还得聚呀,只是怎么个聚法,得另说了。 无独有偶,昨天下午,学校来了几位顶岗支教的大学生,我晚上十点多备完课回宿舍,发现那些姑娘们住进那间屋子了!就那一瞬间,觉得真是欺人太甚,恨得很,几乎想嚼人血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石楼本就是一个在吕梁山上的多山石的偏远小县城,有特岗教师的学校,更是非常偏僻的地方。本着为老师们着想的原则,学校连上十天课,礼拜四天,方便了外地老师们放假回家,大家都觉得这个制度很是人性化。

石楼三中的老师,有近一半不是石楼人,家在离石、中阳、兴县、太原、阳泉、长治等地。本想着即便回家颠簸四个小时,那也可以,没想到,学校除了应上的十天课之外,还要在第十一天上午补课,这每次补课中我都榜上有名,一次也落不了,因为周五晚上有英语自习,第二天早上补课的科目都是语数外,我这英语自然逃不了。于是,每次我的假期是从第十一天(礼拜四)的下午两三点开始的。若是去太原,到家就得五六点了。至于到校,因为有英语自习,为了赶上到小蒜的班车,只得第十四天(礼拜日)早早起床收拾东西,吃上一顿饱饭,上午十一点离家。(礼拜日到校后学校餐厅是没有饭的)所谓的休息四天,实际上在家就能踏实待两天。

或许你会说,就你委屈,别人咋不委屈呢!那是你不了解这学校情况。例如,某科老师每周,会在某一天来学校,初一初二初三连着三节课把三个年级的课上完,就撤了。你看,她一个月到校四天(有时候干脆把课给了其他科目老师),挣一月的工资,而我呢,一个月在家只能踏实休息四天,在校上四十四节课➕自习,外加补课的三节课➕早自习,一共四十七节,挣一个月的工资。我如何不叫屈?!!!学校九名需要补课的语数外教师中有五名教师和我情况一样,这五人之外的其余的人不言不语,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补课,他们也不是每天都有课要上,他们有足够多的假期能够休息,因为即便是工作日,他们也是在家休息或出游。

本来就非常不公平了,这两天学校安排了值班表,本该休息的日子竟然安排了不是本地人的我值班!!!还和绩效挂钩!对于不上班的人都不说啥,反倒折腾起我们这些兢兢业业传道授业的人了!这种奇异的思维堪称奇异之极了!

除去了这些糟心事,孩子们倒是可爱得紧。这两天上课讲问候语,课下孩子们见了远远地叫喊着“Good morning, Jane!” 而我还在使劲儿想着我给这娃娃起的英文名字叫啥,时常张冠李戴,很是尴尬...... 课上纪律也很不错,都撒着欢儿地学,热情高涨。每晚自习都在写英文字母,所有的孩子都特认真,自己觉得写得不好就主动撕了,不会写的就主动举手,让我舒心不少。刚刚的晚自习教了几个单词,给他们任务用两分钟背五个单词,命令一下,全都背得像拼命三郎似的,我心里都乐开了花儿!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是期盼着这八九分的不如意能为人看得见,知晓其中不易,能改进,如此,把我那少有的一二分的如意增一点,就幸福多多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时间一天天过去,儿子天天坚持早上7点到学校,有时他的老师怕我睡过头,6.40打电话来提醒我,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期...
    暮蓝若风阅读 158评论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