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四季其实都能吃到螃蟹,不过要说最好的时候,那还得是秋天。老话讲“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年一到九、十月份,螃蟹黄也饱了、肉也满了,难怪懂吃的人都说,秋天最要紧的事,就是吃上一顿蟹。
听说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蟹的味道分成四种。“大腿肉”一丝一丝,短短的,嫩嫩的,味道像干贝;“小腿肉”更长更细,口感好比银鱼;身子里的肉雪白透亮,比白鱼还要鲜;至于“蟹黄”,那更不用说了,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样样齐全,营养特别足。正因为螃蟹这么好吃,厨师们也乐意在它身上花心思,变着法子做出各种花样的蟹菜:清蒸大闸蟹、香辣蟹、姜葱炒蟹、椒盐蟹……螃蟹的种类也多,有河蟹有海蟹,像梭子蟹、大闸蟹这些,各有各的味儿,每个人都找得到自己最爱的那一口。尤其是大闸蟹,好多人年年想着、盼着,不光是因为它鲜美,还因为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健康食物,吃了解馋还不怕胖。
昨天,一位江苏的朋友给我妹妹送了十只大闸蟹,她特地拎到我家,说要一家人一起尝个鲜。这蟹可真不小,一只差不多能顶普通的河蟹三只大。中午刚送来的时候,它们还被草绳捆得结实实,谁知到了下午我们准备上锅蒸的时候,发现居然有一只“越狱”成功了——不知怎么挣脱了绳子,悄悄爬到橱柜底下藏了起来。
我们把剩下的蟹也一只只解开,拿刷子把蟹脚、蟹壳都刷得干干净净,再放进盐水里泡一泡。没一会儿,清水就变得浑浊,换了好几遍水,才总算清澈起来。把它们整整齐齐摆进蒸锅,大火蒸上十五分钟,满屋子就飘起蟹香,那味道,真是诱人。蒸蟹的工夫,我忽然想起一位温州朋友说过,他们那儿吃蟹不兴蒸,而是用活的梭子蟹生醉,据说那样做出来的蟹肉又鲜又嫩,别有风味,可惜我还没机会尝到。
蟹蒸好了,我们小心地端上桌。每个人分一只,轻轻掀开蟹壳,里面金灿灿的蟹黄一下子露出来,像藏着什么宝贝似的,闪着油光。一口下去,又鲜又香,幸福感一下子就漫开了。细细地品,那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在嘴里化开,什么烦心事好像都暂时忘掉了。其实生活不也像这蟹一样吗?有好有淡,有忙有闲,总要静下心来,慢慢尝、细细品,才懂得其中的滋味。
有意思的是,我的父母、公婆平时都不太爱吃螃蟹,嫌麻烦,肉又少。可昨天,他们每人也尝了一只,一边吃一边点头,笑着说:“这蟹真好吃!”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小口喝酒,慢慢拆蟹,你帮我递姜醋,我帮你拿工具,热热闹闹的,那种温馨的感觉,比蟹本身更让人心里暖和。
说起来,吃蟹这件事,不光是填饱肚子,更像一种小小的仪式。从收到蟹时的惊喜,到清洗、蒸煮的忙碌,再到一家人围坐拆蟹、说笑的温馨——每一步都带着生活的温度。尤其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哪只蟹黄多,哪只肉肥,怎么拆才能不浪费一丝肉,那种专注和分享,让普通的晚饭也变得不一样。
而且我发现,吃蟹还能让人静下来。你不能着急,得耐着性子,用小钳、小镊一点点地把肉从壳里挑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尤其是现在大家整天忙忙碌碌,难得有机会像这样,放慢节奏,一心一意对待眼前这一只蟹,和身边的人说几句闲话。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没吃过蟹,和先生结婚后,他喜欢吃蟹,秋天里总会在网上买蟹,他总会耐心地教我怎样拆蟹脚,怎样挑出蟹钳里的肉。那时候觉得麻烦,现在却成了特别温暖的回忆。也许很多年以后,女儿也会记得,某个秋天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吃蟹的场景。
再说回那几只蟹。虽然每一只模样差不多,但细细比较,还是有区别的。有的蟹黄多,颜色深,结得像鸭蛋黄;有的肉更满,捏一捏蟹脚,硬硬的,就知道一定结实。这也像人一样,看上去差不多,其实各有各的好。
昨天我们一直吃到很晚,桌上堆起小小的蟹壳山,大家手上嘴上都是油汪汪的。其实想想,人对食物的感情,往往不只是因为它好吃,更是因为它连着人,带着回忆,飘着人情味。就像这蟹,如果不是妹妹特意送来,如果不是一家人一起动手,如果不是说说笑笑间拆蟹吃肉,也许它就只是普通的一餐。但正因为有了这些,它才成了这个秋天里,一段暖融融的、带着蟹香的美好时光。
现在秋天快要过去了,天气也渐渐转凉。但这顿蟹吃得心里暖暖的。也许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会再聚在一起,蒸上几只蟹,聊一聊这一年的变化,也重温一遍属于这个家的、热热闹闹的秋天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