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书单《陪孩子终身成长》


      “亲子教育中,第一根支柱是无条件的爱,第二根支柱是价值感。”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这两种东西我们似乎知晓,却又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归属感”从字面理解,是在家或者团队中有一份无条件包容和接纳的感觉,有了这种感受,孩子自然就能找到归属感。而价值感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不仅有稳定强烈的归属感,还要在此基础上让他有动力出去做事,让他愿意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让他想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人。这种动力来自价值感。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一位顶流少女横空出世——谷爱凌。在一篇对她家人采访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谷爱凌说:从小,外婆就特别爱说:我们爱凌是最棒的。钢琴考了三级,外婆会说:你弹得跟十级一样好!参加跑步比赛的时候,外婆就站在一个人特别多的地方,用英文大声的给谷爱凌加油:“Eileen NO.1!Eileen NO.1!”这样的鼓励与欣赏,让谷爱凌从小就用“最好”来要求自己。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发性的。

      很多父母会说,我也是这样鼓励我的孩子的啊,为什么孩子还是没有动力呢?在育儿路上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要学习育儿之“道”,而不是育儿之“术”。每一个孩子都不是100%完美。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我们会鼓励,但如果表现的普通甚至不甚如意时,我们还会发自内心的去接纳和鼓励吗?

      很多孩子在家里的表扬多半来自学习所获得的成绩,因为他没有机会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去。我的一个初中的学生曾经有一次被他的父母训斥:“你为这个家做过什么贡献?”孩子没话说;再问:“在咱家我让你干别的了吗?让你做过饭洗过衣服挣过钱了吗?”孩子还是没话说。到最后,总结来了:“就这样,你的学习学好了吗?”

      在孩子说“没学好”的时候,他看起来什么价值也没有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去做鼓励和赞美,也需要在他们很普通,没有发光的时候给予肯定。有一年刚开学,儿子的班级群里老师发了几张假期作业反馈。我第一时间去看他有没有漏交作业的情况,一看,没有打×的,作文有俩A,于是放下心来。过了两天,儿子拿手机查资料时突然说了一句:妈妈,你难道没有看到老师发的作业反馈吗?我说:看到了啊!儿子看上去有点失望,又说了一句:难道你没有什么要说的吗?我立刻意识到,虽然他的作业反馈没有那么多的亮点,但我忽略了他的自觉和努力,甚至内心里觉得完成作业是应该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去说的一件事儿。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价值感的建立。所以我马上说到:“妈妈看到了,但忘和你说了。进入中学第一个寒假,在作业的科目增加这么多的情况下,你能有计划的完成,还能坚持每天阅读,作文也有了进步,让我觉得非常自豪。”儿子的脸上瞬间焕发出欣喜而自信的光芒。

孩子参加寒假实践活动

      如果意识到“价值感”对于孩子的意义,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以通过父母的肯定去建立的。比如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这件事情做的很好,照顾了周围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而不是把孩子做的事情变成交换的条件,比如:你把卫生打扫了我就给你买玩具;你把作业写完了我就带你出去玩等等,这样建立不了孩子的价值感,只是因为物质的刺激带来短暂的动力。

    当孩子意识到他做的事真正有价值,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改变生活或造福他人和世界,这时他的自我价值感会带来高自尊水平,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善于掌握时间的人,一个可以更自律,更努力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