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不过,秦始皇以前,还没有皇帝这个概念,那时的天子就叫“天子”。
周天子的地位,在西周时还算稳固,各路诸侯都尊其为“天下共主”。到了东周,诸侯们也就“想咋地咋地”,而周天子对诸侯的态度也是“爱咋地咋地”,一副“老子不管了”的模样。
其实也真的管不住了。
“平王东迁”是周室王权衰微的象征性的政治事件。
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了风雨飘摇的五十年,公元前720年去世。
平王薨,正在郑国作人质的太子姬狐,由郑伯和周公黑肩护卫着,赶往洛邑继承大统,但终因一路哀伤过度,回到都城便一命呜呼。
于是,姬狐的儿子姬林便被扶立为天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周桓王。
周桓王便是被诸侯拉下马的第一位周天子。
拉周桓王下马的,也正是号称“春秋小霸”的郑庄公。
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周桓王是东周的第二任国君,但周桓王应该叫郑庄公为叔爷爷。
要想弄清这辈分,还需要再往前翻腾翻腾。
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西周周厉王的小儿子。郑桓公后,历经郑武公、郑庄公。
周王室这边,周厉王薨,周宣王继位。周宣王薨,周幽王继位。周幽王薨,周平王继位,周平王薨,其孙周桓王继位。
因这种血亲关系,郑国一直忠心捍卫着周王室的权威。郑桓公在周幽王骊山之难时,以身殉国。郑武公在“平王东迁”时,还立了汗马功劳。
而周平王对郑武公和郑庄公一直都是另眼相看,感恩至极。
按说,郑和周不该发生什么不愉快。
可能出于钳制郑国的目的,平王在后期,越来越冷落郑庄公。
毕竟郑国在庄公当政之时,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人民日益富饶,军队日益严整,国力日益强盛。这是“天下共主”不愿意看到的,你怎么能在我眼皮子底下,比我发展的还好呢?
周平王心中不悦。但周平王的不悦只能放在心中,他却不敢怒显于色。
也许是郑庄公过分跋扈,也许是周厉王脑子抽筋,彼此为了增进感情,居然交换了人质。周平王把太子姬狐派到郑为质,郑庄公把公子忽派到周为质。
这突破了法理,互为人质,只能发生在诸侯国之间,君臣之间哪有这般道理?
这个事件的发生,则标志着郑庄公把周天子拉下了神坛,但离“拉下马”,还差一箭。
公元前720年,年轻气盛的桓王继位当年,不甘心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于是乎将庄公的朝政大权分一半给了虢公,还将郑庄公撵回了郑国。
回国后,郑庄公决定给这“孙子”一个颜色看看。在桓王的王位还未坐一个月的时候,赶上收麦,庄公就派大夫祭仲率领士兵盗割了周王国的麦子。到了秋天,又派人盗割了周王国的谷子。
这还不算啥,郑庄公还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
姬林大怒,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
郑庄公也不示弱,之后的五年时间,不再去洛邑朝见天子,根本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桓王一怒,决定亲自统领蔡、卫、陈、虢联军讨伐郑国。
这是整个春秋时期,天子唯一一次御驾亲征。
郑庄公也点兵迎战。这一年是公元前707年的秋天,战场选在长葛。
桓王求胜心切,亲自统帅中军,左军统帅为周公黑肩,右军统帅为虢公林父。
郑庄公也摆好阵势,亲自擂鼓冲锋。战争的结果是郑国大胜,联军大败。
危急之时,桓王干脆跳下战车亲自断后。
郑国将军祝聃奋臂一箭,射中桓王的左肩。
活捉桓王,只需大手一挥。可,郑庄公怕要了桓王性命后,自己陷入“国际舆论”的绝境,于是鸣金收兵。
长葛一战,使周王室威风扫地,同时也砸烂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金字招牌。从此,诸侯愈加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
长葛之战的第二年,楚国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于是大骂桓王,自行提高等级称为楚武王。
你看,郑庄公这一箭,拉开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被“拉下马”的周天子,再也没有人扶他上马,也根本扶不上马了。
就连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也不过为自己“称霸诸侯”而故意扯出的一块遮羞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