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长交流,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老师:姗姗在幼儿园里可喜欢为大家做服务了,擦桌子、搬椅子、还帮助小朋友扣扣子。
家长:在家里可不是这样,什么事情也不做。我让他吃完饭把碗拿到厨房里他都不干。
家长:我们家孩子吃饭真愁人啊,在家里挑食太严重了,我都不知道该给他做什么饭菜好了。
老师:他在幼儿园里除了不吃香菇,其他的一点儿也不挑食啊,每次都吃的精光。
家长:老师,齐齐在幼儿园里睡午觉吗?回家问他他也说不清楚。
老师:睡呀。每天中午都睡觉。就是偶尔入睡比较晚一些。
家长: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他在家里从来不睡午觉呢。
家长:我们这个孩子真调皮呀,在家里一点儿也不听话,我和他爸爸都管不了他了。
老师:但是在幼儿园里他挺遵守班级公约的,和你描述的在家里的情形不一样。
很多家长都反应,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简直就是两个人。有的家长根本就不相信老师嘴里表扬的那个孩子就是他家的孩子。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在家里竟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主体和目标不同。
在幼儿园里,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师每天要备课,备什么呢?备教材,备教具,更主要的是备孩子。每个孩子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具有哪种类型的气质特征,形成了哪种类型的行为习惯。教师会针对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把握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专业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和品质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家长大都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对教育孩子欠缺专业性和科学性。所以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随性,想到什么做什么,缺少明确的目标。
鉴于此,建议家长还是应该适当的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话说,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就是做父母。最应该取得资格证书的也是父母。很多父母存在这样的侥幸:不就是个小屁孩儿吗?我堂堂一个大人还治不了他了?我吃过的盐比他走过的路都多。孩子小的时候不重视,待到山花烂漫时,看见人家的孩子尽情绽放, 自己家的却始终野蛮生长,再追悔也已经晚了。
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应该略知一二,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应该把握的原则和方向不会出现大问题。
第二,要求是否明确,方法是否得当。
家长和教师在跟孩子相处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教师对孩子要求非常明确,比如:请你把小杯子放在10号的架子上。请你站在第二排的第五个圆点上。这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孩子一听就心神领会了,所以他能准确的做到。
而家长一般都含混其词,大差不差,已成人之间交流的方式给孩子提要求,导致孩子模棱两可或者根本就听不懂。有的妈妈会说:等会儿把书摆好!“等会儿”是多长时间,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具体的时间概念。所以如果孩子没有在你期望的时间内摆好书,你就会大发雷霆,埋怨孩子做事磨蹭。“把书摆好”是摆在哪里,怎样才算摆好呢?有的孩子自己也很委屈,“我明明已经摆好了,可是妈妈就是嫌我摆的不好”,孩子认为做到5分是摆好,可能在妈妈眼里做到8分才算摆好。所以,妈妈换一种说法,孩子就会接收到更具体的指令:钟表的长针指到2的时候,把书放在书架上,和其他书一起摆放整齐。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孩子不听你的,应该自我反思:我说的话他能听明白吗?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说的话要具体,必要的时候大人还要做出示范。
第三,环境的影响。
在幼儿园里,环境是会说话的,教师会通过环境的创设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如在阅读区,墙上会贴有“嘘,安静”,在饮水区,地上会贴有小脚丫的图片告诉孩子排排队。孩子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会直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家里面可能就不一样了,有的家里本身就是乱糟糟的,东西摆放横七竖八,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也就习以为常了。所谓:房间太凌乱的家庭,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就说明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另外一个环境,就是人的因素。
教师常常是以身作则的,言行一致,而很多家长太过随意,明明要求孩子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孩子的学习方式是观察性学习和模仿性学习,他看到什么就会学到什么。爸爸在饭桌上说我不喜欢吃香菇,孩子本来还不好意思说呢,结果一听有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就尾随其后,理直气壮地说:我也不喜欢吃香菇!
因此,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家长要处处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你是谁,你就会带出像谁一样的孩子!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四,同伴的激励。
在幼儿园里孩子往往力争优秀,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同伴之间的相互激励。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愿意在集体中得到关注,获得肯定。这是孩子良好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孩子们之间有趣的场景:
景景说:我的米饭都吃光了,一个米粒都不剩。禾禾看了一眼,赶紧往嘴里塞一口,说:我也全吃光了,也没剩米粒。
阳阳看的图书坏了,他拿着胶带自己去修补图书了,乐乐看到了,也找了一本被撕坏的图书,坐下来和阳阳一起修补。
悠悠,小朱和真真是三个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小朱没把水喝完,自己悄悄地倒掉了,悠悠和真真就生气地对小朱说:我们不喜欢和你做好朋友了,你偷偷地倒水。小朱哇哇的哭了,说:我以后再也不倒水了,你们还和我玩吗?悠悠说:你喜欢喝水我们就还和你玩。
你看,同伴之间会有对互相的模仿,也有对互相的评判。孩子内心交往的需要,使得他们要在同伴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赢得对方的支持和认可。
这是孩子由内而外自发的需要,因此不需要大人过多的干涉。这也就是为什么家有两宝的家庭,会发现老二会比老大精,而且老二也更善于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经历了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因此累积了更多的经验。
所以,独生子女的家庭经常让孩子和外界建立连接,会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第五,规则的约束和必要的奖惩措施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学校都会有班级公约,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是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处于他律的发展阶段,自律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家庭环境,相对比较松散,宽容。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更是没有原则性,对孩子一味的纵容。因此,孩子在有规则约束的学校里和没有规则约束的家庭里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行为。
家庭,虽然是日常生活的地方,但是,更应该建立必要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家规、家风,是影响孩子一辈子长远发展的基石。
建立了家规,就要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使家规得以落实。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家长给孩子立了规矩,提了要求,但是对于结果没有任何的评价。因此,在孩子的眼里,家长说和不说一个样!
在对孩子做事情的结果评价上,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自然后果法:
做了什么行为就要为相应的后果负责。孩子不爱护图书,把书撕坏了,下次再想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没法看了。孩子生气把果汁洒到地上,不好意思,你只有这一杯,洒了就喝不到了。自然后果法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对孩子使用几次以后,就会在他的内心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对于孩子日后的理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代币奖励法:
每做出一种积极的行为,就会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得到五颗星,就可以换得一个奖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而不是立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奖励。
3.精神激励法:
物质奖励使用的太多,容易让孩子形成对物质的依赖。精神激励法注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内在的自发性,可以满足孩子自尊自信的心理发展需要。有时,使用一点小技巧,效果会更明显。夸赞孩子时,可以在孩子在场的时候,把夸奖他的话说给外人听,比直接地表扬孩子更有威力。比如,朋友来家里做客,孩子在旁边画画,妈妈对朋友说:西西想象力特别丰富,他每次画的画都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以后在画画时就更有动力。
总之,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用心的引导和教育。要想让孩子家里家外一个样,家庭学校一个样,就要父母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