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
公元前627年二月间,滑国境内。秦国的一支大军正在隐秘行进。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偷袭郑国。这次偷袭的胜算很大,因为有一支先期驻扎在郑国的秦军作为内应。
郑国境内为什么会驻有秦军?此事说来话长。
公元前630年,晋攻打郑国,拉着秦国一同参加。晋、秦是两个大国强国,郑国显然根本不是对手。危急时刻,郑文公听取大臣建议,派老臣烛之武出马去说服秦军退兵。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利用晋、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向秦穆公陈说利害。一番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说辞,终于使秦穆公放弃攻郑,并主动留下一支队伍协同郑国防守,自己率领大军回国去了。
时间过去两年。郑文公因病去世,郑国忙着权力交接,对外防备松懈。之前留在郑国的秦军将领派人向国内密报,说他们已掌控了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秦穆公乘机派兵偷袭郑国,到时候里应外合,郑国可一举拿下。秦穆公闻讯大喜,便派出了这支秦军。
话分两头。这一天,郑国商人弦高赶着一群牛去周都洛邑贩卖。途经滑国时,猛然看到了大批秦军。弦高顿时心里一怔:秦国距此有千里之遥,强悍的秦军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攻打滑国?不对。滑国是个弹丸小国,要打早就被打下了,没必要跑到这里来。看样子他们是要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郑国。不好,他们一定是去攻打郑国的!可是国内一点消息都没有得到啊。情况万分紧急!这该如何是好?弦高急中生智,忽然有了主意。他一面安排同行的伙计火速赶回国内报信,一面自己赶着牛群径直朝秦军迎去。他要假冒郑国使节唱一出好戏。
弦高大大方方地告诉秦军,自己奉郑君之命,专程前来犒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秦国大军要来我国,特意先行派我送来十二头肥牛和四张牛皮,让将士们打打牙祭。贵军要是还缺什么吃的用的,我国还会陆续给你们送来。”
“郑国使者”的突然到来以及他像模像样的“外交辞令”,使得秦军将领真假莫辨,犹疑不定。是欤?我军这次偷袭郑国,一路行军都是严密封锁消息的,郑国怎么会提前知道这个秘密呢?好像不大可能。非欤?可面前又明明站着郑国的使者,其人镇定自若、言行得体有礼,话中明显透出已经知晓秘密的意思。一时不明究里的秦军主将孟明等人想进一步试探弦高,弦高却只是以高深莫测的微笑来回应。
在秦国大军被弦高拖住的同时,郑国新君郑穆公获得了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他立即派人去国内的秦军驻地探察。果然见到他们已在摩拳擦掌,做好了战斗准备。郑穆公于是当机立断,将这支秦军驱逐出境,同时下令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秦将孟明得知内应已被驱离,郑国做好了迎战准备,偷袭计划已成泡影,只好无奈撤军,怏怏而归。
〖画外音:
一介商人,满腔热血,浑身勇气,通体智慧。
当国家面临危难,他挺身而出。没有人命令,没有人指使,他主动救护。
面对强大的敌军,他只身迎对。没有人相助,没有人策应,他孤胆驰驱。
“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士君子“见危”必救,不惜“致命”。不以生害义,而舍生取义。在国家和他人危难之际,士君子心中所想的只是解危救难,而不去考虑自己是否会因此丧失生命。
君子为了仁义不惧死,但也不轻易送死。君子不是愚勇,不是莽夫。君子注重仁、智两全,仁以行义,智以成义。临危不惧,智勇兼用,以达目的。所谓“好谋而成者也”。
一个人,一群牛,一个巧计,一番说辞,阻退一支强势大军,粉碎一个惊天阴谋,书写一段奇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