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图书室
肖阳是在风中醒来的。
窗外,凌厉的寒流如鞭子般抽打着光秃的杨树,实验小学图书室的破窗框被震得哒哒作响。冰冷的空气从窗缝间渗透进来,像刀子般扎在脸上,带来刺骨的痛楚。他的眼皮还未完全睁开,意识却已如决堤的河水般汹涌而至。
石灰墙皮,老旧书架,煤灰味,还有手中那本书的触感——
“肖阳,选好了没有?”
“别着急,让他慢慢选吧。”
声音来自门口。穿白色羽绒服的母亲正和图书管理员桂兰老师聊天。
“都放假了还麻烦你跑一趟。”
“没事,刚好也有点事过来。”
“桂兰阿姨要走了。”母亲又朝里面喊了一句,声音有点不耐烦。
“还有这本,《斯巴达克斯》。”这是他曾经在图书室随手翻过的一本历史小说。可他记得,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桂兰阿姨点点头:“行咧,就这两本。登记咧。”
他跟着母亲走出图书室,天色晦暗,冷风在校园里呼啸。他本能地把双手缩进袖中,又将书本紧贴身体、夹在胳膊与躯干之间。目光所及,皆是记忆深处的景象:那一排排青砖老房、生锈的篮球架、十字镂空的矮墙……以及,土操场中央那排杨树。
这些景象,不是梦。
他回来了。
这不是回忆。不是幻觉。不是老年回光返照的挣扎。
是确确实实地回到了那一年——一九九七年。他十四岁。
1.2锅炉房
实验小学锅炉房的烟囱正冒着白烟。水池里结着厚厚一层冰。前几日下的雪,还没有从墙角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退去。母亲走进锅炉房去加煤,肖阳则抱着两本书,缩着脖子回到房间。
锅炉房隔壁的这间屋子就是肖阳的家。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桌,一个小煤炉,还有一排柜子搁在最里面,用做“厨房”和储物。墙上贴满了初中阶段获得的奖状。
屋子里很暖和,肖阳脱下外套,坐在桌边。
他记得自己在那间高层毛胚房里,两天没吃饭,身边只有一本旧相册。他三十七岁,一无所有,事业失败,爱情无疾而终,孤单一人流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想着曾经的“辉煌”,想着初三寒假翻开的那本书。
“啪!”
他猛地合上书站了起来,推开屋门,冲进操场。
天已经黑透,操场上没人。他跑到篮球架下,伸手一抓,冰冷的铁杆刺得手掌生疼。他忽然踢了脚边的杨树一脚,双手放在矮墙上,一跃就坐了上去。
那是他最熟悉的动作——十四岁的身体,轻盈而有力。他会翻筋斗、玩单杠、倒立,一整天都不觉得累。他喜欢这样的身体,不疲惫、不忧愁、没有肚腩,也没有失眠。
“那只是一个梦!”
“重来一次,我还能毁掉吗?”
他问自己。
他不确定。
但他知道,他决不能再做“梦里”那个人了。
1.3 饭桌对话
肖阳把心静下来后,就往锅炉房走去。灯光在寒冷中特别亮。
饭桌上是白菜炖粉条,还有两个鸡蛋。父亲还没下班回来,小姨正在椅子上翻书。她只有十八岁,是母亲从老家叫来帮忙照看小卖部的。
“这本练习册,你咋还有一大片没做?”母亲一边盛饭一边问。
是那本数学强化练习,全班公认最难的题。
“这些没学过。”肖阳小声说。
“咋会没学过?妈都能做出来。”母亲把碗放下,又去舀菜,“哪道题不会,给你讲。”
她的语气一点没变,和“前世”一模一样。那种严厉,认真,肖阳记得太清楚。
他忽然问道:“妈,我是不是考了第一名?”
母亲抬头盯着他:“你是班第一,可你退步了。初二你是年级第一呢。”
“我只要能考上崇文就行。”
这话一出口,屋子突然安静下来。
母亲皱眉,声音压低了:“这就是你的目标?”
小姨插话道:“肖阳学习已经很好了,你们也别逼得太紧。”
母亲把菜端上桌:“主要是态度问题。上个暑假别人都在补课,就你玩了一个假期。这个寒假你又光看闲书……你的目标可是清华啊!”
“先考完中考再说吧。”父亲不知何时进门了,冲妻子摆摆手,“给孩子点喘气的空间。”
“天天家也不回,就说好听的话。”母亲的声音带着埋怨。
饭后,母亲烧水,小姨回了小卖部。
母亲却在炉边对父亲说:“让肖阳到店里去睡吧,那个当兵的还偷偷地来,肖阳在的话,能盯着点儿。”
“妈,我可看不住。”肖阳喊道。
“那人来了你不要多说,回来跟妈妈讲就行。”
1.4小姨与小间谍
小卖部是临街的红砖门面房,一进门就是玻璃柜台,后面隔着一张布帘,帘子后面有两张床。肖阳把被子和书一放,小姨正躺在右边床上看小说,满脸地不高兴。
“妈说让我在这边安静点,有学习环境。”肖阳用妈妈教的话说。
“住就住呗。”小姨没好气地说。
肖阳坐在床上,低声说:“其实是让我来看着你。”
小姨一下子坐起来:“你妈真这么说?”
肖阳点点头,“不过我不会告诉她的,我发誓。”
小姨半信半疑:“我不信你。”
“我可以保密,但你得答应我一件事。”
“啥?”
“帮我骗我妈。你就说,我晚上学习用功,天天看书。”
小姨愣了一秒,然后笑了。
“行,咱俩互保。小间谍!”她站了起来,帮肖阳把床铺整理了整理。
灯光昏黄,房间中间的炉子烧的正旺。
肖阳坐在另一张床上,看着自己刚拿来的《斯巴达克斯》,却一点也不想翻开。
他看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年轻时候的小姨,突然有点想哭。